基于通达程度的公路网功能层级划分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2页 |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研究综述 | 第10-15页 |
| ·国内研究 | 第10-14页 |
| ·国外研究 | 第14-15页 |
| ·论文研究的意义 | 第15-17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 ·本文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第19-22页 |
| 第二章 公路网相关概念概述 | 第22-32页 |
| ·公路网内涵 | 第22-28页 |
| ·运输节点 | 第22-23页 |
| ·公路线路 | 第23页 |
| ·公路网及其形态 | 第23-26页 |
| ·公路网特征分析 | 第26-28页 |
| ·公路网布局 | 第28-30页 |
| ·公路网布局的概念 | 第28-29页 |
| ·公路网布局的内容 | 第29-30页 |
| ·公路网功能评价 | 第30-31页 |
| ·公路网功能评价概述 | 第30页 |
| ·公路网通畅功能评价 | 第30页 |
| ·公路网可达功能评价 | 第30-31页 |
| ·公路网功能优化 | 第31-32页 |
| ·公路网功能优化的必要性 | 第31页 |
| ·公路网功能优化思路 | 第31-32页 |
| 第三章 公路网通达功能分析 | 第32-44页 |
| ·通畅功能 | 第32-38页 |
| ·通畅性内涵 | 第32页 |
| ·通畅功能的特征 | 第32-33页 |
| ·通畅功能的度量 | 第33-38页 |
| ·可达功能 | 第38-44页 |
| ·可达性内涵 | 第38-40页 |
| ·可达功能的特征 | 第40页 |
| ·公路网可达性的度量 | 第40-44页 |
| 第四章 公路网层级划分及功能定位 | 第44-54页 |
| ·公路网层级结构内涵 | 第44页 |
| ·公路网层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 第44-49页 |
| ·基于公路网通达程度的公路网层级功能定位 | 第49-54页 |
| ·主干线 | 第50-51页 |
| ·次主干线 | 第51页 |
| ·支线 | 第51-52页 |
| ·连接线 | 第52-54页 |
| 第五章 公路网功能层级划分模型 | 第54-62页 |
| ·模糊综合评价法在公路功能等级划分中的应用 | 第54页 |
| ·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54页 |
|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步骤 | 第54页 |
| ·路段通达程度衡量指标 | 第54-57页 |
| ·公路技术等级 | 第55页 |
| ·直线程度 | 第55-56页 |
| ·线路所覆盖或连接节点的重要度 | 第56页 |
| ·通过性运输量系数 | 第56-57页 |
| ·饱和度 | 第57页 |
| ·模糊综合评价法划分公路功能等级 | 第57-60页 |
| ·确定因素集 | 第57页 |
| ·设评判集 | 第57页 |
| ·建立评判矩阵 | 第57-58页 |
| ·综合评判 | 第58-59页 |
| ·等级结构确定 | 第59-60页 |
| ·实证分析 | 第60-62页 |
| ·同三高速公路概述 | 第60页 |
| ·途经的主要节点 | 第60页 |
| ·功能等级评价指标分析 | 第60-61页 |
| ·等级结构确定 | 第61-62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62-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6-67页 |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