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1 绪论 | 第8-14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8-10页 |
·选题依据 | 第8-9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内容结构 | 第10-12页 |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 | 第10页 |
·本文研究结构 | 第10-12页 |
·本文结构框架 | 第12页 |
·本文的创新点和难点 | 第12-14页 |
2 高科技人才与高科技人才流动理论概述 | 第14-26页 |
·科技人才理论概述 | 第14-17页 |
·国内外有关科技人才的研究 | 第14-15页 |
·高科技人才的界定 | 第15页 |
·高科技人才的特点 | 第15-17页 |
·人才流动理论综述 | 第17-18页 |
·人才流动的定义 | 第17页 |
·人才流动的分类 | 第17-18页 |
·可借鉴的基础理论 | 第18-26页 |
·人才流动相关理论 | 第18-20页 |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理论 | 第20-22页 |
·个体行为与人的需求理论 | 第22-26页 |
3 西安市高科技人才流动状况的调查研究 | 第26-38页 |
·西安市高科技人才现状 | 第26-29页 |
·人才总量 | 第27页 |
·结构 | 第27-28页 |
·管理体制 | 第28-29页 |
·调查研究过程 | 第29-31页 |
·调查研究步骤 | 第29页 |
·调查研究方式 | 第29-30页 |
·调查问卷设计与调查信息获取 | 第30-31页 |
·西安市高科技人才流动的特点分析 | 第31-34页 |
·流量 | 第31-32页 |
·流向 | 第32页 |
·流动质量 | 第32-33页 |
·方式 | 第33页 |
·程序 | 第33-34页 |
·渠道 | 第34页 |
·西安市高科技人才流动存在的问题 | 第34-38页 |
·高科技人才总量不能满足西安市经济发展的需要 | 第34-35页 |
·高科技人才结构明显失衡 | 第35-36页 |
·人才流动的社会化服务不完善 | 第36页 |
·企业高科技人才流动的非正态性 | 第36页 |
·高科技人才流失现象严重 | 第36-37页 |
·国有、事业单位高科技人才流动壁垒多 | 第37-38页 |
4 西安市高科技人才流动的一般成因及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第38-54页 |
·一般成因 | 第38-41页 |
·市场和社会环境等外部原因 | 第38-39页 |
·高科技人才需要 | 第39-41页 |
·主要影响因素 | 第41-54页 |
·宏观环境因素分析 | 第41-50页 |
·微观条件因素 | 第50-54页 |
5 对策及建议 | 第54-60页 |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创新有利于高科技人才流动的制度环境 | 第54页 |
·改革薪酬分配制度,完善人才流动中的价格机制 | 第54页 |
·加快职称制度改革步伐 | 第54页 |
·加强社会配套制度改革,优化促进高科技人才流动的社会环境 | 第54-55页 |
·户籍制度改革 | 第55页 |
·消除身份限制 | 第55页 |
·加强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 第55页 |
·健全政策法规,完善高科技人才流动的法制环境 | 第55-56页 |
·人才流动的宏观调控政策与法规 | 第55-56页 |
·人才流动合理流动的引导政策与法规 | 第56页 |
·人才安全的保障政策与法规 | 第56页 |
·完善人才流动公共服务体系,提高高科技人才流动效率 | 第56-58页 |
·强化人才市场服务体系建设 | 第56-57页 |
·提供职业生涯规划服务,建立高科技人才晋升通道 | 第57页 |
·加大人才资本投资,构建促进高科技人才成长的科技平台 | 第57-58页 |
·细化人才激励机制,全面提升高科技人才满意度 | 第58-60页 |
·构建快速周到的高科技人才长效跟踪服务机制 | 第58页 |
·制定适应高科技人才特点的绩效考评机制 | 第58页 |
·完善有效激发高科技人才潜力的薪酬体制 | 第58-59页 |
·建立高科技人才明晰的现代产权制度 | 第59-60页 |
6 结论以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60-62页 |
·结论 | 第60页 |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附录 | 第68-70页 |
在校期间所发表的论文、专利、获奖及社会评价等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