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 引言 | 第11-14页 |
2 研究综述 | 第14-23页 |
·自强感概念的界定 | 第14-16页 |
·自强感内涵的研究 | 第14-15页 |
·自强感外延的研究 | 第15-16页 |
·自强感发展的研究 | 第16-18页 |
·古代自强感思想的源起 | 第16-17页 |
·现代自强感思想的发展 | 第17-18页 |
·自强感影响因素的研究 | 第18-19页 |
·自强感测量的研究 | 第19-20页 |
·自强感培养的研究 | 第20-21页 |
·已有研究的不足 | 第21-23页 |
3 研究构想 | 第23-25页 |
·研究目的 | 第23页 |
·研究意义 | 第23-24页 |
·理论意义 | 第23页 |
·实践意义 | 第23-24页 |
·研究思路 | 第24-25页 |
4 问卷编制 | 第25-43页 |
·青少年自强感情境问卷的编制 | 第25-30页 |
·自强感情境问卷的编制 | 第25-27页 |
·情境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 第27-28页 |
·讨论 | 第28-29页 |
·结论 | 第29-30页 |
·青少年自强感影响因素问卷的编制 | 第30-43页 |
·预测问卷的编制 | 第30-32页 |
·预测问卷的项目分析与探索性因素分析 | 第32-38页 |
·正式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 第38-40页 |
·讨论 | 第40-42页 |
·结论 | 第42-43页 |
5 调查研究 | 第43-56页 |
·目的 | 第43页 |
·方法 | 第43-44页 |
·被试 | 第43页 |
·工具 | 第43-44页 |
·程序 | 第44页 |
·统计处理 | 第44页 |
·结果 | 第44-50页 |
·青少年自强感的总体状况 | 第44页 |
·青少年自强感的差异比较 | 第44-46页 |
·青少年自强感的影响因素 | 第46-48页 |
·个体和环境对自强感的影响机制:成就动机和自尊的中介作用检验 | 第48-50页 |
·讨论 | 第50-55页 |
·青少年自强感水平虽属正向但亟需提高 | 第50-51页 |
·青少年时期女生的自强感水平优于男生 | 第51-52页 |
·青少年自强感随年级升高出现先降后升的趋势 | 第52页 |
·自评学业成绩较差的青少年的自强感水平最低 | 第52-53页 |
·对青少年自强感影响力由大到小依次是竞争压力、教师同伴支持、学校氛围及社会榜样 | 第53-54页 |
·个体和环境因素对自强感的影响机制:成就动机和自尊的中介作用 | 第54-55页 |
·结论 | 第55-56页 |
6 干预研究 | 第56-64页 |
·研究目的 | 第57页 |
·研究方法 | 第57-60页 |
·被试 | 第57页 |
·工具 | 第57-58页 |
·干预方法 | 第58页 |
·实验程序 | 第58-60页 |
·结果 | 第60-61页 |
·不同阶段(前测和后测)实验班与控制班的差异比较 | 第60-61页 |
·实验班和控制班各自前后测的差异比较 | 第61页 |
·讨论 | 第61-63页 |
·从实验结果看干预的有效性 | 第61-62页 |
·从实验方法看干预的有效性 | 第62-63页 |
·结论 | 第63-64页 |
7 研究总结 | 第64-66页 |
·研究结论 | 第64页 |
·研究创新 | 第64页 |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64-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附录 | 第71-79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