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道德同一性的影响因素析及其培养建议
致谢 | 第1-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1 绪论 | 第12-24页 |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 第12-15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2-14页 |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文献综述 | 第15-20页 |
·国外主要研究成果 | 第15-17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已有研究的不足 | 第20页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0-24页 |
·研究构想 | 第20-22页 |
·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2 道德同一性概述 | 第24-36页 |
·道德同一性界定 | 第24-32页 |
·道德同一性的概念 | 第24-26页 |
·道德同一性与相关概念 | 第26-32页 |
·道德同一性的理论基础 | 第32-34页 |
·自我同一性理论 | 第32-33页 |
·自我发展理论 | 第33页 |
·布莱西的道德动机理论 | 第33-34页 |
·道德同一性的表现维度 | 第34-36页 |
·道德同一性的维度划分 | 第34页 |
·道德同一性不同维度的意义 | 第34-35页 |
·道德同一性两个维度的融合 | 第35-36页 |
3 青少年道德同一性发展状况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 | 第36-61页 |
·青少年道德同一性发展状况 | 第37-46页 |
·青少年道德同一性发展的一般状况 | 第37-42页 |
·少年犯道德同一性的发展状况 | 第42-46页 |
·青少年道德同一性的影响因素 | 第46-61页 |
·青少年道德同一性的差异性 | 第46-55页 |
·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道德同一性的影响 | 第55-61页 |
4 青少年道德同一性的培养建议 | 第61-71页 |
·赋予青少年较高的道德期待 | 第61-63页 |
·教师期望效应 | 第61-62页 |
·赋予较高期待的方法 | 第62-63页 |
·组织青少年多参加志愿者活动 | 第63-65页 |
·角色体验 | 第63-64页 |
·组织志愿者活动的方法 | 第64-65页 |
·促使青少年多进行人际交往 | 第65-67页 |
·认知失调理论 | 第65-66页 |
·培养人际交往能力的方法 | 第66-67页 |
·给予青少年足够的温暖与理解 | 第67-71页 |
·帮助家长意识到家庭教养方式的重要性 | 第68页 |
·父母与子女调换角色 | 第68-71页 |
5 结语 | 第71-73页 |
·论文得出的结论 | 第71-72页 |
·青少年道德同一性的发展情况 | 第71页 |
·青少年道德同一性的影响因素 | 第71页 |
·青少年道德同一性的培养建议 | 第71-72页 |
·研究工作的局限与不足 | 第72页 |
·研究工具 | 第72页 |
·被试 | 第72页 |
·研究工作的改进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附录1 | 第77-79页 |
附录2 | 第79-83页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