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9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6页 |
·论文的依据、目的、意义 | 第9-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0-11页 |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1-14页 |
·主要工作量 | 第14页 |
·主要成果认识 | 第14-16页 |
第2章 地层与小层的划分与对比 | 第16-26页 |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6-17页 |
·地层划分与对比 | 第17-25页 |
·目标层段小层划分对比 | 第25-26页 |
第3章 地震解释及构造特征 | 第26-41页 |
·地震研究区及资料概况 | 第26页 |
·合成记录制作及标定 | 第26-30页 |
·合成记录制作 | 第26-28页 |
·井震标定 | 第28-30页 |
·层位和断层解释 | 第30-35页 |
·时深转换与构造成图 | 第35-36页 |
·塔河油田西南部断裂、构造特征构造特征 | 第36-41页 |
·塔河油田西南部断裂构造特征 | 第36-37页 |
·三个井区舒善河组断裂特征 | 第37-39页 |
·T756 井区、TP12-8 井区、T759 井区含油气砂体圈闭特征 | 第39-41页 |
第4章 舒善河组沉积相研究 | 第41-51页 |
·沉积相研究方法 | 第41页 |
·岩性标志 | 第41-42页 |
·研究区舒善河组单井沉积相 | 第42-43页 |
·研究区舒善河组平面沉积相 | 第43-51页 |
·研究区舒善河组各段平面沉积相 | 第43-47页 |
·重点井区储层(含油砂体)沉积相 | 第47-51页 |
第5章 舒善河组储层特征 | 第51-68页 |
·储层岩石学特征 | 第51-54页 |
·储集砂岩碎屑成分 | 第51-52页 |
·碎屑结构 | 第52-54页 |
·储集空间类型 | 第54-59页 |
·孔隙类型 | 第54-57页 |
·吼道类型 | 第57-58页 |
·储层孔隙结构基本特征 | 第58-59页 |
·舒善河组储集砂岩成岩作用 | 第59-62页 |
·破坏性成岩作用 | 第59-61页 |
·建设性成岩作用 | 第61-62页 |
·储层物性特征 | 第62-64页 |
·孔隙度 | 第62页 |
·渗透率 | 第62页 |
·孔渗关系 | 第62-64页 |
·储层控制因素及分布 | 第64-68页 |
·储层控制因素 | 第64-65页 |
·储层分布特征 | 第65-68页 |
第6章 重点井区含油砂体展布特征 | 第68-82页 |
·波阻抗反演与砂体响应特征 | 第68-73页 |
·测井约束波阻抗反演系统 | 第68页 |
·基于测井约束的波阻抗反演方法原理 | 第68-70页 |
·反演流程 | 第70-71页 |
·砂体反演响应特征及精度 | 第71-73页 |
·含油砂体地震属性特征 | 第73-77页 |
·研究区舒善河组 K1S2-1层 | 第73-75页 |
·研究区舒善河组 K1S2-2层 | 第75页 |
·研究区舒善河组 K1S1-1层 | 第75-77页 |
·含油砂体地震预测及展布特征 | 第77-82页 |
·T756 井区含油气砂体描述 | 第78页 |
·TP12-8 井区含油气砂体描述 | 第78-81页 |
·T759 井区含油砂体描述 | 第81-82页 |
结论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86-87页 |
附图 | 第87-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