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一、公益诉讼和民事公益诉讼原告资格概述 | 第10-16页 |
(一) 民事公益诉讼的涵义 | 第10-11页 |
(二) 公益诉讼的历史渊源及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三) 民事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定义 | 第12-13页 |
(四) 我国现行民事公益诉讼制度不健全引发的问题 | 第13-16页 |
1. 公共利益受损现象日益严重 | 第13-14页 |
2. 公共利益保护手段缺乏 | 第14页 |
3. 民事公益诉讼不易启动 | 第14-16页 |
二、两大法系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 | 第16-21页 |
(一) 英美法系国家 | 第16-17页 |
(二) 大陆法系国家 | 第17-18页 |
(三) 两大法系民事公益诉讼原告资格制度的比较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 | 第18-21页 |
三、构建我国公益诉讼的理论基础 | 第21-25页 |
(一) 正当当事人理论的发展 | 第21-22页 |
(二) 诉权理论的新发展 | 第22页 |
(三) 既判力理论的合理解释 | 第22-23页 |
(四) 权力监控理论 | 第23-25页 |
四、分析我国典型民事公益诉讼中的原告资格问题 | 第25-31页 |
(一) 典型案例 | 第25-26页 |
(二) 问题分析 | 第26-27页 |
(三) 公益诉讼的适用范围 | 第27-31页 |
1. 消费者权益保护案件中的原告制度 | 第27-28页 |
2. 环境公益诉讼案件中的原告制度 | 第28页 |
3. 反垄断案件 | 第28-29页 |
4. 国有资产流失案件 | 第29页 |
5. 雇佣劳动案件中的原告制度 | 第29-31页 |
五、我国民事公益诉讼原告资格探究 | 第31-33页 |
(一) 检察机关 | 第31页 |
(二) 社会团体 | 第31-32页 |
(三) 社会公民 | 第32-33页 |
六、我国民事公益诉讼中原告资格问题的程序保障 | 第33-36页 |
(一) 积极行使权利奖励制度 | 第33-34页 |
(二) 建立公益法律援助制度 | 第34页 |
(三) 防止原告滥用诉权的措施 | 第34-36页 |
结论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1页 |
致谢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