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导言 | 第9-14页 |
一、课题来源、目的和意义 | 第9-11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11-12页 |
三、研究内容及创新点和难点 | 第12-13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第1章 美国人力资源二次教育开发的基本理念 | 第14-36页 |
·人力资源二次教育开发的概念 | 第14-25页 |
·人力资源的二次教育开发 | 第14-22页 |
·美国人力资源的二次教育开发 | 第22-25页 |
·美国人力资源二次教育开发的理论基础 | 第25-36页 |
·人力资本理论 | 第26-28页 |
·人的潜能理论 | 第28-30页 |
·终身教育理论 | 第30-32页 |
·回归教育理论 | 第32-33页 |
·现代社会的流动理论 | 第33-34页 |
·实用主义理论 | 第34-36页 |
第2章 美国人力资源二次教育开发的社会背景和发展历程 | 第36-46页 |
·美国人力资源二次教育开发的社会背景 | 第36-42页 |
·社会的经济背景 | 第36-37页 |
·社会的政治背景 | 第37-38页 |
·美国人力资源与人力需求的新发展 | 第38-41页 |
·正规教育存在缺陷 | 第41-42页 |
·美国人力资源二次教育开发的发展历程 | 第42-46页 |
·二战前的非正规化阶段 | 第42-43页 |
·二战后至20世纪60年代的正规化阶段 | 第43-44页 |
·20世纪70年代至今的蓬勃发展阶段 | 第44-46页 |
第3章 美国人力资源二次教育开发的现状 | 第46-68页 |
·美国人力资源二次教育开发的主体 | 第46-50页 |
·高等教育机构 | 第46-48页 |
·企业公司等用人单位 | 第48-50页 |
·教育集团 | 第50页 |
·有待二次教育开发的人力资源 | 第50-54页 |
·初级人力资源 | 第51-52页 |
·转换岗位的人力资源 | 第52-53页 |
·不合用的人力资源 | 第53-54页 |
·高层次的专业人力资源 | 第54页 |
·二次教育开发的目标 | 第54-56页 |
·二次教育开发的组织模式 | 第56-60页 |
·人力资源的自我开发 | 第56-57页 |
·人力资源的外在开发 | 第57-60页 |
·二次教育开发的内容 | 第60-64页 |
·人力资源的专业知识 | 第62页 |
·人力资源的技能 | 第62-64页 |
·人力资源的人格 | 第64页 |
·二次教育开发的特征 | 第64-68页 |
·终身化 | 第64-65页 |
·多样化 | 第65页 |
·社会性 | 第65-66页 |
·实用性 | 第66页 |
·新技术广泛应用 | 第66-68页 |
第4章 美国人力资源二次教育开发的绩效与存在的问题 | 第68-72页 |
·美国二次教育开发活动的绩效 | 第68-69页 |
·满足了人力资源充分发展的需要 | 第68页 |
·满足了企事业单位提高效益的需要 | 第68-69页 |
·满足了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需要 | 第69页 |
·美国二次教育开发活动存在的问题 | 第69-72页 |
·国家的宏观调控水平有待提高 | 第69-70页 |
·美国教育高度市场化的负面影响 | 第70页 |
·开发存在滞后性 | 第70页 |
·开发后出现人才浪费现象 | 第70-71页 |
·忽视对妇女和少数族裔的开发 | 第71-72页 |
第5章 美国人力资源二次教育开发的启示与借鉴 | 第72-79页 |
·中国人力资源二次教育开发的现状 | 第72-74页 |
·我国的人力资源构成状况 | 第72-73页 |
·我国人力资源二次教育开发的现状 | 第73-74页 |
·美国人力资源二次教育开发的启示与借鉴 | 第74-79页 |
·国家明确责任,制定相关法规 | 第74-75页 |
·转变教育的观念,加强二次教育开发 | 第75-77页 |
·依托社会生产组织为主,兼顾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开发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