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冶金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冶金炉论文

焦炉加热优化串级调控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1 绪论第10-18页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第10-11页
     ·问题的提出第10-11页
     ·研究的意义第11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6页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内容第16-18页
2 攀钢焦炉及控制方案选择第18-30页
   ·攀钢焦炉结构及生产现状第18-19页
   ·控制方案与实施第19-26页
     ·总体方案第19-20页
     ·优化串级控制方法第20-23页
     ·三种不同对象的方案处理第23-24页
     ·计算机硬件配置第24-25页
     ·计算机软件第25-26页
     ·检测元件及仪器第26页
   ·控制的实施过程第26-30页
     ·供热量控制第26-27页
     ·流量调节改为压力调节的实施第27-28页
     ·吸力控制第28-30页
3 数据的采集与温度变化规律的研究第30-44页
   ·数据采集方法的研究第30-32页
     ·周转时间内火道温度变化规律的研究第30页
     ·检测、模拟火道温度的方法第30-32页
   ·测温点与热电偶的安装第32页
   ·结焦周期温度变化规律研究第32-38页
     ·立火道的温度呈近似双曲线规律变化第37页
     ·结焦周期分段的变化关系第37-38页
     ·双曲线规律的拟合第38页
   ·结焦周期温度检测点数研究第38-40页
   ·换向过程温度变化规律研究第40-44页
4 数学模型与动态控制模型的建立第44-58页
   ·前馈控制数学模型第44-51页
     ·焦炉传热理论与目标温度模型的建立第44-46页
     ·焦饼中心温度模型第46-49页
     ·前馈供热量模型第49-50页
     ·前馈供热量的混合模型第50页
     ·分烟道吸力前馈模型第50-51页
   ·反馈控制数学模型第51-53页
     ·火道温度反馈模型第51-52页
     ·相关数学模型第52页
     ·煤气流量转换模型第52-53页
   ·攀钢焦炉数学模型的建立第53-58页
     ·焦炉传热理论与目标温度模型第53-55页
     ·相关数学模型第55页
     ·数学模型的修正第55-58页
5 软件编制及模糊算法第58-72页
   ·程序设计第58-59页
   ·焦炉炉温控制算法第59-60页
   ·模糊控制器的设计第60-69页
     ·精确量的模糊化第60-61页
     ·模糊变量值的选取及其隶属度函数第61-62页
     ·模糊控制规则的建立第62-64页
     ·模糊控制查询表及算法流程图第64-66页
     ·针对不同参数A的仿真比较第66-69页
     ·设计结果检验第69页
   ·专家系统—模型自学习第69-72页
     ·水份与火道温度的模糊关系第70页
     ·模糊关系的线性累加第70-72页
6 用户界面的设计与开发第72-78页
   ·总画面设计第72-73页
   ·位号设计第73-74页
   ·焦炉加热调优参数画面第74页
   ·控制分组画面第74-76页
   ·焦侧蓄顶温度显示画面第76页
   ·历史趋势显示画面第76-78页
7 系统使用效果第78-84页
   ·安定系数(K 安)提高第78-79页
   ·节能第79页
   ·对焦炭质量的影响第79-80页
   ·经济效益分析第80-84页
     ·直接经济效益第80-82页
     ·间接经济效益第82页
     ·社会效益第82-84页
8 结论与展望第84-86页
致谢第86-88页
参考文献第88-90页
 附 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的目录第90页

论文共9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美国人力资源的二次教育开发
下一篇: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分析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