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结构及其有效性的研究
前言 | 第1-9页 |
第一章 公司治理结构理论及其演变 | 第9-31页 |
第一节 公司治理问题的由来 | 第9-12页 |
一、 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 第9-11页 |
二、 企业委托代理制的形成及其理论 | 第11-12页 |
第二节 公司治理结构的理论分析 | 第12-21页 |
一、 公司治理结构的定义 | 第13-14页 |
二、 公司治理结构的本质 | 第14-15页 |
三、 公司治理结构的特征 | 第15-17页 |
四、 什么是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 | 第17-19页 |
五、 公司治理结构的模式分析 | 第19-20页 |
六、 公司治理结构的原则 | 第20-21页 |
第三节 公司治理结构的国际发展趋势及其意义 | 第21-26页 |
一、 公司治理原则国际趋同性的体现及原因 | 第21-24页 |
二、 公司治理结构理论演进对我国的指导意义 | 第24-26页 |
第四节 国外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及其借鉴 | 第26-31页 |
一、 国外国有企业概况 | 第26-29页 |
二、 国外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 | 第29页 |
三、 评论与借鉴 | 第29-31页 |
第二章 我国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现状分析 | 第31-49页 |
第一节 股权结构畸形和投资主体缺位问题 | 第33-35页 |
一、 国有股权比重长期居高不下 | 第33-34页 |
二、 国家股投资主体缺位 | 第34-35页 |
第二节 内部人控制问题 | 第35-39页 |
一、 内部人控制现状 | 第35-36页 |
二、 内部人控制的根源与表现 | 第36-37页 |
三、 内部人控制的特点 | 第37-39页 |
第三节 公司治理结构中的问题 | 第39-47页 |
一、 中小股东权益受到严重侵害 | 第40-41页 |
二、 董事会存在的问题 | 第41-43页 |
三、 监事会存在的问题 | 第43-44页 |
四、 监督与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 第44-47页 |
第四节 新、老三会的关系问题 | 第47-49页 |
第三章 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对策分析 | 第49-66页 |
第一节 股权结构改革构思 | 第49-53页 |
一、 国有股权的重组 | 第50-51页 |
二、 采取多种措施降低国家持股比例 | 第51-52页 |
三、 发挥银行的相机治理作用 | 第52-53页 |
第二节 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 | 第53-58页 |
一、 保障中小股东权益促其有效作为 | 第54页 |
二、 董事会的完善 | 第54-56页 |
三、 强化监事会的职能 | 第56-58页 |
第三节 权力分配机制的设计 | 第58-61页 |
一、 企业到底有没有“一把手” | 第58-59页 |
二、 现行法律与制度的缺陷 | 第59-60页 |
三、 谁应该是“一把手” | 第60-61页 |
第四节 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的构造 | 第61-66页 |
一、 经营者激励机制 | 第61-64页 |
二、 内部监控的实施 | 第64页 |
三、 健全外部监控环境 | 第64-66页 |
结束语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后记 | 第71-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