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引言 | 第7-10页 |
一、问题由来 | 第7页 |
二、研究现状及评价 | 第7-8页 |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8-10页 |
第一章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概述 | 第10-19页 |
第一节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概念、特征及渊源 | 第10-17页 |
一、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概念 | 第10-13页 |
二、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特征 | 第13-15页 |
三、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渊源 | 第15-17页 |
第二节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与相关制度之辨析 | 第17-19页 |
一、附条件不起诉制度与不起诉制度 | 第17页 |
二、附条件不起诉制度与相对不起诉制度 | 第17-18页 |
三、附条件不起诉制度与缓宣告制度 | 第18-19页 |
第二章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比较法研究 | 第19-36页 |
第一节 概述:比较对象、角度之说明 | 第19-20页 |
第二节 德国的暂时不予起诉制度 | 第20-27页 |
一、立法理念 | 第20页 |
二、立法内容 | 第20-25页 |
三、实践及反思 | 第25-27页 |
第三节 台湾地区缓起诉制度 | 第27-33页 |
一、立法理念 | 第27页 |
二、立法内容 | 第27-31页 |
三、实践及反思 | 第31-33页 |
第四节 其他国家与地区立法例介评 | 第33-36页 |
一、日本的起诉犹豫制度 | 第33-34页 |
二、澳门地区诉讼程序之暂时中止 | 第34-36页 |
第三章 关于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正当性之讨论 | 第36-44页 |
第一节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之正当性基础 | 第36-41页 |
一、起诉裁量原则 | 第36-37页 |
二、诉讼经济原则 | 第37-38页 |
三、公共利益原则 | 第38-39页 |
四、谦抑主义理念 | 第39-40页 |
五、其他理论原则 | 第40-41页 |
第二节 关于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正当性的若干争议及回应 | 第41-44页 |
一、争议之一:是否侵夺审判权 | 第41-42页 |
二、争议之二:是否违背无罪推定原则 | 第42页 |
三、争议之三:我国现行实践是否违法 | 第42-44页 |
第四章 我国附条件不起诉制度之构建 | 第44-56页 |
第一节 我国现行立法状况与司法实践介评 | 第44-46页 |
一、我国司法实践之现状 | 第44-45页 |
二、现行起诉裁量制度问题分析 | 第45-46页 |
第二节 构建我国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46-49页 |
一、构建我国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必要性 | 第47-48页 |
二、构建我国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可行性 | 第48-49页 |
第三节 我国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具体制度设计 | 第49-56页 |
一、适用对象 | 第49-50页 |
二、适用条件 | 第50-51页 |
三、附带处分 | 第51-52页 |
四、考验期与效力 | 第52-53页 |
五、决定程序与救济机制 | 第53-56页 |
结论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后记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