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导论 | 第10-14页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一)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二) 《劳动合同法》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第一章 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劳动合同法》价值的可行性分析 | 第14-18页 |
一、相关概念简述 | 第14-16页 |
(一) 法的价值 | 第14-15页 |
(二) 《劳动合同法》的价值 | 第15页 |
(三)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15-16页 |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法价值的可行性 | 第16页 |
三、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劳动合同法》价值的优势 | 第16-18页 |
(一) 信息的全面性、真实性 | 第16页 |
(二) 目标管理性 | 第16-17页 |
(三) 结果应用性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劳动合同法》利益相关者的逻辑分析 | 第18-24页 |
一、《劳动合同法》的利益相关者分类 | 第18-22页 |
(一) 一级利益相关者:用人单位 | 第18-19页 |
(二) 一级利益相关者:劳动者 | 第19页 |
(三) 二级利益相关者:中央政府 | 第19-20页 |
(四) 二级利益相关者:地方政府 | 第20-21页 |
(五) 其他利益相关者:工会 | 第21页 |
(六) 审理机关:人民法院、劳动仲裁机构 | 第21-22页 |
二、《劳动合同法》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 | 第22-24页 |
(一)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博弈 | 第22页 |
(二)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博弈 | 第22-23页 |
(三) 用人单位与地方政府的博弈 | 第23-24页 |
第三章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劳动合同法》的目的价值分析 | 第24-31页 |
一、“公平优先,兼顾效率”是《劳动合同法》的基本目的价值 | 第24-26页 |
(一) 公平与效率的法价值位阶 | 第24-25页 |
(二) 利益相关者理论体现了经济公平的价值观 | 第25-26页 |
二、利益平衡是《劳动合同法》的价值评价标准 | 第26-28页 |
(一) 倾斜保护是利益平衡实现的主导途径 | 第26-27页 |
(二) 企业规制是实现利益平衡的辅助途径 | 第27-28页 |
三、和谐劳动关系是《劳动合同法》的最高目的价值 | 第28-31页 |
(一) 和谐劳动关系的定义 | 第28-29页 |
(二) 《劳动合同法》对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推动作用 | 第29-31页 |
第四章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劳动合同法》的社会价值分析 | 第31-38页 |
一、《劳动合同法》实施前后劳动者成本比较 | 第31-32页 |
(一) 降低劳动者择业成本 | 第31页 |
(二) 缩小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博弈成本 | 第31-32页 |
(三) 减少劳动者维权成本 | 第32页 |
二、《劳动合同法》实施前后用人单位成本比较 | 第32-36页 |
(一) 用人单位成本的构成 | 第32-35页 |
(二) 用人单位成本的构成分析 | 第35页 |
(三) 《劳动合同法》对用人单位成本的影响 | 第35-36页 |
三、《劳动合同法》实施前后社会成本比较 | 第36-38页 |
(一) 有利于降低政府管理成本 | 第36页 |
(二) 为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奠定基础 | 第36-38页 |
第五章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劳动合同法》价值最优化实现途径 | 第38-44页 |
一、《劳动合同法》的价值实现障碍 | 第38-40页 |
(一) 立法因素是影响价值实现的基础性因素 | 第38-39页 |
(二) 执法和司法因素是影响价值实现的关键性因素 | 第39页 |
(三) 守法因素是影响价值实现的保障性因素 | 第39-40页 |
二、实现《劳动合同法》价值最优化的建议 | 第40-44页 |
(一) 密切关注利益相关者间的利益诉求变化 | 第40页 |
(二) 改善用人单位的生存环境 | 第40-41页 |
(三) 加强中央和地方政府权力的博弈 | 第41-42页 |
(四) 完善劳动者的权利保障体系 | 第42-44页 |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附录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