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绪论 | 第7-15页 |
一、研究的背景和选题的意义 | 第7-9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三、概念界定 | 第11-13页 |
四、框架和主要内容 | 第13页 |
五、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第一章 中国海外劳工的情况概述 | 第15-18页 |
一、劳工赴海外的方式 | 第15-16页 |
二、中国海外劳工行业结构现状 | 第16页 |
三、中国海外劳工的规模和主要分布 | 第16-18页 |
第二章 21 世纪中国海外劳工人身和财产安全受威胁的表现 | 第18-29页 |
第一节 高危战乱地带海外劳工人身和财产受威胁的表现 | 第18-21页 |
一、高危战乱地带中国劳工的分布 | 第18-19页 |
二、高危战乱地带人身财产和财产权利受威胁的具体表现 | 第19-21页 |
第二节 治安混乱地带中国海外劳工人身和财产受威胁具体表现 | 第21-26页 |
一、治安混乱地带中国海外劳工的分布 | 第21-22页 |
二、治安混乱地带中国海外劳工人身财产和财产权利受威胁的具体表现 | 第22-26页 |
第三节 相对安全地带中国海外劳工的人身财产安全受侵扰的表现 | 第26-29页 |
一、相对安全地带中国劳工的分布 | 第26页 |
二、相对安全地带中国劳工人身财产安全受侵扰的主要表现 | 第26-29页 |
第三章 21 世纪中国海外劳工人身财产安全受威胁的原因分析 | 第29-43页 |
第一节 21世纪海外劳工人身和财产安全受威胁的原因分析——国际层面 | 第29-31页 |
一、恐怖主义威胁 | 第29-30页 |
二、国际性劳工保护法和制度的缺失 | 第30-31页 |
第二节 21 世纪海外劳工人身和财产安全受威胁的原因分析---国家层面 | 第31-38页 |
一、政治风险 | 第31-33页 |
二、经济风险 | 第33-36页 |
三、社会文化和自然风险 | 第36-38页 |
第三节 21 世纪中国海外劳工人身财产安全受威胁的原因分析---企业层面 | 第38-40页 |
一、企业社会责任缺乏 | 第38-39页 |
二、安全防范意识薄弱,安保措施不利 | 第39页 |
三、与外交机构的沟通和联系机制薄弱 | 第39-40页 |
第四节 21 世纪海外劳工人身和财产安全受威胁的原因分析----个人层面 | 第40-43页 |
一、抗风险意识薄弱 | 第40-41页 |
二、未形成有效组织,劳资关系中处于弱势 | 第41页 |
三、遇事后选择沉默,使犯罪分子更嚣张 | 第41-43页 |
第四章 21 世纪中国海外劳工保护的对策探索 | 第43-58页 |
第一节 中国海外劳工保护的对策建议----国家层面 | 第44-53页 |
一、国家战略重视 | 第44-45页 |
二、风险评估支持 | 第45-46页 |
三、机构和机制建设 | 第46-48页 |
四、国内立法保护 | 第48-49页 |
五、开辟中国海外劳工保护资金的渠道 | 第49-51页 |
六、开展国际合作 | 第51-52页 |
七、加强政府对国内劳务输出企业的管理,消除海外劳工安全隐患 | 第52-53页 |
第二节 中国海外劳工保护对策建议—--企业层面 | 第53-56页 |
一、增强海外风险意识 | 第54页 |
二、加强对劳工的安全教育 | 第54-55页 |
三、践行企业社会责任 | 第55-56页 |
第三节 中国海外劳工保护的对策建议---劳工层面 | 第56-58页 |
一、增强对当地语言,风俗和法律的认识 | 第56页 |
二、加强使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 | 第56-57页 |
三、加强劳工间的彼此联系,增强团结互助 | 第57-58页 |
结束语 | 第58-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