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4页 |
·论文背景 | 第12-13页 |
·研究目标 | 第13页 |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第二章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理论综述 | 第14-24页 |
·国内外产业集群研究综述 | 第14-17页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6-17页 |
·产业集群的概念 | 第17-18页 |
·产业集群的特征 | 第18-19页 |
·空间的集聚 | 第18页 |
·分工的专业化 | 第18页 |
·企业的密切联系 | 第18-19页 |
·知识的充分溢出 | 第19页 |
·中介机构的种类齐全 | 第19页 |
·基础设施的完善齐全 | 第19页 |
·自主创新氛围的浓厚 | 第19页 |
·产业集群的主要功能 | 第19-21页 |
·大幅度地提高企业生产效率 | 第19-20页 |
·有效地降低了集群内部的成本 | 第20页 |
·极大程度地刺激企业创新 | 第20页 |
·有力地增强企业竞争性 | 第20页 |
·最大化地扩大区域品牌影响力 | 第20-21页 |
·高新技术概念 | 第21页 |
·高新技术领域 | 第21-22页 |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概述 | 第22-23页 |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特征 | 第23-24页 |
第三章 合肥科技创新试点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24-31页 |
·合肥科技创新试点城的建设背景分析 | 第24页 |
·合肥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 第24-27页 |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效应明显 | 第24-25页 |
·高新技术企业实力强且居国内前列 | 第25-26页 |
·集群内产业结构逐步形成 | 第26-27页 |
·科技企业孵化器和风险投资体系基本形成 | 第27页 |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 第27-31页 |
·集群内的企业还未能形成相互依赖的分工协作体系 | 第27页 |
·集群内中介服务机构发展不完善 | 第27-28页 |
·集群内科技人才的数量、结构和引进机制都不适应发展需要 | 第28页 |
·集群内产学研合作机制尚未完全建立 | 第28-29页 |
·集群内缺乏科技创新型的区域文化 | 第29-30页 |
·集群内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不均衡 | 第30-31页 |
第四章 影响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关键因素确定 | 第31-37页 |
·层次分析法及其基本流程概述 | 第31页 |
·层次分析法在分析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影响因素中的应用 | 第31-33页 |
·建立递阶层次结构 | 第31-32页 |
·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 | 第32-33页 |
·层次单排序和一致性检验 | 第33-35页 |
·层次总排序和一致性检验 | 第35-37页 |
第五章 合肥科技创新试点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对策建议 | 第37-44页 |
·加快实施集群所需人才的培养 | 第37页 |
·完善引才政策,优化留才机制 | 第37页 |
·创新激励制度,改革利益分配方式 | 第37-38页 |
·推进产学研各方积极合作 | 第38-39页 |
·突出企业主体,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 第39页 |
·设立高层次决策机构 | 第39-40页 |
·建设高新技术研发的公共服务平台 | 第40页 |
·完善政府采购,加强对本地科技企业的扶持 | 第40页 |
·拓展融资方式,实现融资渠道多样化 | 第40-41页 |
·优化科技中介服务机构 | 第41页 |
·支持集群代理机构的发展 | 第41页 |
·加大政策支持和科技投入力度 | 第41-42页 |
·加大四大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力度,增强集群创新能力 | 第42-44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44-46页 |
·总结 | 第44页 |
·展望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