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目录 | 第9-12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12-22页 |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13页 |
| ·压气机流动失稳的控制技术 | 第13-16页 |
| ·压气机周向槽处理机匣被动控制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 ·失稳的主动控制及稳态喷气控制技术 | 第15-16页 |
| ·对旋转失速先兆的研究 | 第16-20页 |
| ·模态波型和尖脉冲型失速先兆 | 第16-17页 |
| ·叶顶间隙流与尖脉冲型失速先兆的关联性研究 | 第17-20页 |
| ·本文主要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20-22页 |
| 第二章 数值模拟方法与相关参数说明 | 第22-37页 |
| ·引言 | 第22页 |
| ·叶轮机械内部流动控制方程组 | 第22-24页 |
| ·封闭问题及湍流模型 | 第24-26页 |
| ·控制方程组的离散 | 第26-28页 |
| ·控制方程组的空间离散 | 第26-28页 |
| ·控制方程组的时间离散 | 第28页 |
| ·加速收敛技术 | 第28-32页 |
| ·当地时间步长 | 第29-30页 |
| ·隐式残差光顺 | 第30-31页 |
| ·全多重网格法 | 第31-32页 |
| ·非定常计算方法 | 第32-33页 |
| ·动静干涉面处理方法 | 第33-35页 |
| ·定常流动动/静干涉面处理方法 | 第33-34页 |
| ·非定常流动动/静干涉面处理方法 | 第34-35页 |
| ·定常/非定常计算收敛准则 | 第35页 |
| ·非定常计算结果的后处理 | 第35-36页 |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 第三章 叶顶间隙泄漏流特性及其触发压气机失稳机理探讨 | 第37-50页 |
| ·引言 | 第37页 |
|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 第37-39页 |
| ·研究对象 | 第37-39页 |
| ·计算条件和计算网格设置 | 第39页 |
| ·顶部间隙泄漏流非定常性分析 | 第39-42页 |
| ·顶部间隙泄漏流触发压气机内部流动失稳机制 | 第42-49页 |
| ·轴流压气机内部流动失稳的动态观测 | 第42-43页 |
| ·不同流量工况下叶顶间隙泄漏流特性 | 第43-47页 |
| ·轴流压气机内部流动失稳触发机制 | 第47-49页 |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 第四章 周向槽处理机匣对压气机转子性能的影响及其机理探讨 | 第50-62页 |
| ·引言 | 第50页 |
| ·研究对象 | 第50-54页 |
| ·不同周向槽处理机匣方案对压气机的影响 | 第54-60页 |
| ·不同周向槽处理机匣影响压气机特性的分析 | 第54-56页 |
| ·带不同机匣结构的压气机转子叶顶流场分析 | 第56-60页 |
| ·从堵塞角度探讨周向槽处理机匣扩稳机理 | 第60-61页 |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 第五章 机匣微喷气对压气机转子性能的影响分析 | 第62-71页 |
| ·引言 | 第62页 |
| ·机匣微喷气实验相关结论 | 第62-65页 |
| ·机匣微喷气方案及网格设置 | 第65-66页 |
| ·微喷气对压气机内部流动失稳影响机制 | 第66-69页 |
| ·微喷气对压气机转子性能的影响 | 第66-67页 |
| ·微喷气对压气机转子叶顶区域流场的影响 | 第67-69页 |
|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1-74页 |
| ·总结 | 第71-72页 |
| ·展望 | 第72-74页 |
| 主要符号表 | 第74-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9-80页 |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