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4页 |
ABSTRACT | 第14-1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9-38页 |
第一节 当代中国城市化与城市叙事的兴起 | 第19-24页 |
第二节 城市电影概念辨析 | 第24-29页 |
第三节 城市研究与城市电影研究 | 第29-33页 |
第四节 选题意义及研究方法 | 第33-38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33-34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34-38页 |
第二章 中国城市电影发展概貌梳理 | 第38-56页 |
第一节 建国前电影:城市作为“罪恶渊薮”和“堕落之地” | 第38-45页 |
一、早期影片中的城市显影和创作者动机分析 | 第38-42页 |
二、左翼电影中的城乡对立和叙事定势 | 第42-45页 |
第二节 建国以后至新时期城市电影:被压抑的城市 | 第45-49页 |
一、淹没在政治概念里的城市 | 第46-47页 |
二、作为被改造对象的“城市 | 第47-49页 |
第三节 20世纪80、90年代中国大陆城市电影创作状况 | 第49-56页 |
一、萌芽期(1978—1984) | 第49-51页 |
二、发展期(1984—1990) | 第51-53页 |
三、成熟期(1990—2000) | 第53-56页 |
第三章 第五代导演城市电影创作研究 | 第56-93页 |
第一节 新时期“城市意识”的兴起和流变 | 第56-58页 |
第二节 第五代导演早期城市电影 | 第58-65页 |
一、早期的小制作影片:人文意识的初显 | 第59-61页 |
二、城市电影人文意识的续接和呈现 | 第61-65页 |
第三节 歌者的咏唱和思考:黄建新城市电影 | 第65-77页 |
一、城市平民生活咏叹者 | 第66-69页 |
二、黄建新城市电影知识分子形象变迁 | 第69-73页 |
三、黄建新创作反思:启蒙者的文化矛盾 | 第73-77页 |
第四节 现代城市的两张面孔——周晓文、夏钢城市电影合论 | 第77-93页 |
一、周晓文的疯狂都市 | 第77-84页 |
二、夏钢的温情都市 | 第84-93页 |
第四章 第六代导演城市电影创作研究 | 第93-130页 |
第一节 作为“城市的一代”的第六代导演 | 第93-104页 |
一、“第六代”成长的历史语境和现实境遇 | 第94-98页 |
二、第五代遮蔽之下的主动选择 | 第98-100页 |
三、都市边缘人的自我絮语及创作转向 | 第100-104页 |
第二节 都市中的漂流和游走:王小帅城市电影 | 第104-112页 |
一、王小帅城市电影扫描 | 第104-106页 |
二、都市漂流:在“向心”与“离心”之间 | 第106-107页 |
三、社会阶层区隔的影像见证:《十七岁的单车》 | 第107-112页 |
第三节 面对上海的影像表达:娄烨城市电影 | 第112-120页 |
一、都市中的愤懑与抗争:《周末情人》 | 第112-115页 |
二、对都市影像“传奇”的颠覆和重写:《苏州河》 | 第115-118页 |
三、假想的都市映现:《紫蝴蝶》 | 第118-120页 |
第四节 蜕变中的阵痛与质疑:贾樟柯小城电影 | 第120-130页 |
一、小城的发现与人情的丢失:《小武》 | 第120-124页 |
二、小城的灰色呈现与个体的寂寞突围 | 第124-127页 |
三、贾樟柯的质疑与反思 | 第127-130页 |
结语 | 第130-135页 |
一、“反城市化倾向”:城市电影的悖论式命题 | 第130-132页 |
二、衰落亦或突围:城市电影的发展走向 | 第132-135页 |
参考文献 | 第135-147页 |
致谢 | 第147-14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49-150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