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0页 |
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9-12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9-12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12页 |
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2-19页 |
·境外研究动态 | 第12-16页 |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6-19页 |
3 研究的基本方法 | 第19-20页 |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 第19页 |
·多学科综合研究 | 第19页 |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 第19页 |
·文献回顾与调查研究相结合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农民工市民化的现状及可行性分析 | 第20-33页 |
1 农民工市民化的内涵 | 第20-21页 |
·农民工的概念界定 | 第20页 |
·农民工市民化的涵义 | 第20-21页 |
2 中国农民工群体的形成和发展 | 第21-23页 |
·1979年—1988年:"盲流"——农民工的出现 | 第21-22页 |
·1989—1994年:民工潮的冲击 | 第22页 |
·1995—1999年:较为平稳的大规模流动 | 第22页 |
·新世纪以来:有序的合理流动 | 第22-23页 |
3 中国农民工市民化的可行性分析 | 第23-27页 |
·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农民工市民化提供了现实基础 | 第23-24页 |
·城市综合实力的增长为农民工市民化提供了物质条件 | 第24-26页 |
·农民工自身素质的提升为其市民化提供了智力基础 | 第26-27页 |
4 中国农民工市民化的现状分析 | 第27-33页 |
·量的分析 | 第27-29页 |
·质的分析 | 第29-33页 |
第三章 农民工市民化的意愿倾向分析 | 第33-42页 |
1 农民工迁移决策的影响因素 | 第33-37页 |
·城市的拉力和推力因素影响 | 第33-35页 |
·农村的拉力和推力因素影响 | 第35-37页 |
2 农民工市民化的意愿倾向分析 | 第37-42页 |
·城乡收入差异对市民化意愿倾向的影响 | 第38-39页 |
·受教育程度与市民化意愿倾向关系密切 | 第39-40页 |
·年龄大小与市民化意愿倾向存在负相关关系 | 第40页 |
·社会交往情况与市民化意愿倾向存在正相关关系 | 第40-42页 |
第四章 农民工市民化的障碍因素 | 第42-50页 |
1 农民工市民化的外部障碍因素 | 第42-47页 |
·思想观念障碍 | 第42页 |
·政策制度障碍 | 第42-47页 |
·定居成本障碍 | 第47页 |
2 农民工市民化的内部障碍因素 | 第47-50页 |
·自身素质束缚 | 第47-48页 |
·心理素质障碍 | 第48-50页 |
第五章 农民工市民化的对策选择 | 第50-60页 |
1 转变政府管理方式,切实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 第50-52页 |
·树立科学发展观理念,从战略高度重视农民工市民化问题 | 第50页 |
·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管理与服务工作指导思想上的根本转变 | 第50-51页 |
·逐步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各群体间的沟通与理解 | 第51页 |
·确定适宜的、动态的市民化标准 | 第51-52页 |
2 推动制度创新,为农民工市民化提供制度保障 | 第52-55页 |
·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取消农民工市民化的体制障碍 | 第52-53页 |
·深化就业制度改革,促进农民工市民化 | 第53-54页 |
·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 | 第54页 |
·改革土地制度,解决好农民工与土地的"脐带"关系 | 第54-55页 |
3 重视教育培训,为农民工市民化增添素质动力 | 第55-58页 |
·设计满足市场需求的培训内容 | 第56页 |
·完善多渠道的教育培训资金筹措机制 | 第56-57页 |
·创新合理的教育培训形式 | 第57-58页 |
4 探索农民工增收的有效途径,为农民工市民化提供经济基础 | 第58-60页 |
·采取有效措施促使农民工收入增加 | 第58页 |
·切实降低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 | 第58-60页 |
结论及建议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附录 农民工市民化调查问卷 | 第65-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作者简历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