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河高腔音乐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绪论 | 第9-12页 |
1.研究对象 | 第10-11页 |
2.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研究 | 第11页 |
3.与本课题研究意义与价值 | 第11-12页 |
第一章 辰河高腔历史演变及基本存在形式 | 第12-21页 |
·辰河高腔的历史渊源 | 第12-17页 |
·怀化地区的历史文化传统 | 第12-14页 |
·辰河高腔的起源 | 第14-16页 |
·辰河高腔的流布情况 | 第16-17页 |
·辰河高腔的演出、组织的基本存在形式 | 第17-21页 |
·围鼓堂 | 第18-19页 |
·矮台班 | 第19页 |
·高台班 | 第19-21页 |
第二章 辰河高腔音乐的基本形式 | 第21-35页 |
·高腔曲牌的唱词 | 第21-23页 |
·诗 | 第21-22页 |
·变文体 | 第22页 |
·词 | 第22-23页 |
·曲和传奇 | 第23页 |
·辰河高腔的音乐组成 | 第23-33页 |
·声乐部分 | 第24-29页 |
·器乐部分 | 第29-33页 |
·辰河高腔的伴奏乐器及乐队 | 第31-33页 |
·辰河高腔的帮腔特点 | 第33-35页 |
·唢呐帮腔的相融性 | 第33-34页 |
·辰河高腔的帮腔形式 | 第34-35页 |
第三章 辰河高腔与民间音乐的关系及曲牌分类 | 第35-45页 |
·辰河高腔与民间音乐 | 第35-37页 |
·辰河高腔的民间性 | 第35-36页 |
·辰河高腔与民歌的关系 | 第36-37页 |
·辰河高腔唱腔语言 | 第37页 |
·特殊的记谱—“圈腔点板” | 第37-39页 |
·曲牌的分类 | 第39-45页 |
第四章 辰河高腔唱腔的声乐艺术与唱腔研究 | 第45-54页 |
·辰河高腔的声乐学内涵 | 第45-46页 |
·辰河高腔的声乐学要素 | 第46-47页 |
·辰河高腔如何与民族声乐相互借鉴和吸收 | 第47-49页 |
·民族声乐向高腔唱腔的借鉴和吸收 | 第48-49页 |
·高腔唱腔向民族声乐的借鉴和吸收 | 第49页 |
·辰河高腔唱腔的声乐学高度 | 第49-50页 |
·辰河高腔的唱腔技巧 | 第50-54页 |
·唱念表演中的用气 | 第50-54页 |
·气在唱腔中的重要作用 | 第50-51页 |
·情与气的协调统一 | 第51-52页 |
·辰河高腔各行当的声腔特点 | 第52-54页 |
第五章 辰河高腔的现状和发展 | 第54-60页 |
·辰河高腔的现状 | 第54-56页 |
·辰河高腔在新的社会大环境下的低迷 | 第54-55页 |
·辰河高腔的高价艺术 | 第55-56页 |
·独特的表演艺术 | 第55-56页 |
·多样的舞台形式 | 第56页 |
·原始的神秘性和浓郁的意识流表现手法 | 第56页 |
·辰河高腔在新时代的发展 | 第56-60页 |
·湘西旅游繁荣背景下辰河高腔的发展契机 | 第57-58页 |
·湘西文化与旅游结合的合理性 | 第57页 |
·辰河高腔与湘西景点结合的严密性 | 第57-58页 |
·辰河高腔与旅游业结合有利其发掘和保护 | 第58页 |
·与时代结合排演新的剧目 | 第58-59页 |
·吸收姊妹艺术之长,丰富高腔音乐的表现力 | 第59-60页 |
结语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附录 | 第63-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本人读研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