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谐音现象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3页 |
§1.1 课题来源 | 第9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3页 |
第二章 丰富多彩的谐音现象 | 第13-27页 |
§2.1 诗歌中的谐音现象 | 第13-14页 |
§2.2 小说中的谐音现象 | 第14-15页 |
§2.3 新闻中的谐音现象 | 第15-17页 |
§2.4 歇后语中的谐音现象 | 第17页 |
§2.5 社会流行语中的谐音现象 | 第17-18页 |
§2.6 网络语言中的谐音现象 | 第18-20页 |
§2.7 对联中的谐音现象 | 第20-21页 |
§2.8 相声中的谐音现象 | 第21-22页 |
§2.9 广告中的谐音现象 | 第22-23页 |
§2.10 名称中的谐音现象 | 第23-25页 |
§2.11 民风、民俗中的谐音现象 | 第25-27页 |
第三章 谐音现象生成的客观基础 | 第27-32页 |
§3.1 物质基础 | 第27-28页 |
§3.2 心理基础 | 第28-30页 |
§3.3 社会基础 | 第30-32页 |
第四章 谐音现象在汉语中的特性 | 第32-37页 |
§4.1 民族性 | 第32-33页 |
§4.2 时代性 | 第33-35页 |
§4.3 地域性 | 第35-36页 |
§4.4 临时性及其他 | 第36-37页 |
第五章 谐音现象的语用价值与社会功能 | 第37-46页 |
§5.1 谐音现象的语用价值 | 第37-41页 |
§5.2 谐音现象的社会功能 | 第41-46页 |
第六章 关于谐音现象的几点思考 | 第46-51页 |
§6.1 应该把谐音单独设立为一种辞格 | 第46-48页 |
§6.2 应使广告中的谐音修辞扬长避短 | 第48-49页 |
§6.3 网络谐音用语的规范问题 | 第49-51页 |
结论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