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机械热力脱水液中碱金属的膜分离回收技术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一章 课题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 第9-23页 |
|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9-12页 |
| ·生物质能能源化的背景 | 第9页 |
| ·我国秸秆利用现状 | 第9-12页 |
| ·生物质利用过程中的碱金属问题及危害 | 第12-16页 |
| ·碱金属引发的受热面沾污、沉积问题 | 第13-14页 |
| ·碱金属引发的炉内结渣、聚团问题 | 第14-15页 |
| ·碱金属对燃气轮机的危害 | 第15-16页 |
| ·农作物秸秆中钾元素的回收与利用 | 第16-20页 |
| ·我国农村作物秸秆的数量、分布与特点 | 第16页 |
| ·主要种类秸秆钾元素含量调查 | 第16-17页 |
| ·钾素的回收提取途径 | 第17-20页 |
| ·论文的选题、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 ·研究目的 | 第20-21页 |
| ·研究内容 | 第21页 |
|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21页 |
|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 第二章 膜分离技术的基础理论 | 第23-39页 |
| ·膜分离技术概述 | 第23-24页 |
| ·反渗透膜技术 | 第24-29页 |
| ·反渗透的基本原理 | 第24-26页 |
| ·反渗透膜的传质机理 | 第26-29页 |
| ·纳滤膜技术 | 第29-36页 |
| ·纳滤膜的定义及发展概况 | 第29-30页 |
| ·纳滤膜的分离模型 | 第30-36页 |
| ·影响膜性能的因素 | 第36-37页 |
| ·回收率/转变率 | 第36页 |
| ·温度 | 第36-37页 |
| ·压力 | 第37页 |
| ·压密 | 第37页 |
| ·浓差极化 | 第37页 |
|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 第三章 实验器材、方法和分析项目 | 第39-44页 |
| ·实验器材 | 第39-40页 |
| ·实验用膜 | 第39页 |
| ·分析测试仪器 | 第39-40页 |
| ·实验装置 | 第40页 |
| ·实验方式和程序 | 第40-41页 |
| ·实验方式 | 第40页 |
| ·实验程序 | 第40-41页 |
| ·分析测试方法 | 第41-43页 |
| ·膜通量的测定 | 第41页 |
| ·钾离子的测定 | 第41-42页 |
| ·COD_(cr)的测定方法 | 第42-43页 |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 第四章 膜分离浓缩的实验研究 | 第44-68页 |
| ·实验概况 | 第44-45页 |
| ·分离浓缩的目的 | 第44页 |
| ·膜分离工艺流程的确定 | 第44页 |
| ·实验所用料液 | 第44-45页 |
| ·纳滤膜分离性能实验 | 第45-57页 |
| ·实验方法 | 第45页 |
| ·实验结果及现象分析 | 第45-57页 |
| ·反渗透膜分离性能实验 | 第57-66页 |
| ·实验方法 | 第57页 |
| ·实验结果及现象分析 | 第57-66页 |
|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 第五章 膜污染及其清洗保存技术 | 第68-72页 |
| ·膜的污染及其过程 | 第68页 |
| ·影响膜污染的因素 | 第68-69页 |
| ·膜的清洗方法 | 第69-70页 |
| ·实验用膜的污染及清洗方法 | 第70页 |
| ·膜的保存方法 | 第70-71页 |
|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2-74页 |
| ·社会效益分析 | 第72页 |
| ·课题实施的可能性分析 | 第72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72-74页 |
| 参考文献 | 第74-76页 |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