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雄村铜金矿床与洞嘎金矿床对比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8页 |
| ·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13-14页 |
|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15-16页 |
| ·取得的主要成果及进展 | 第16-18页 |
| 第二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 第18-29页 |
| ·区域构造概况 | 第18-19页 |
| ·区域地层 | 第19-21页 |
| ·区域岩浆岩 | 第21-24页 |
| ·火山岩 | 第22页 |
| ·侵入岩 | 第22-24页 |
| ·冈底斯带构造演化 | 第24-26页 |
| ·俯冲阶段(早侏罗世~65Ma) | 第24-25页 |
| ·碰撞造山(65~40Ma) | 第25页 |
| ·碰撞后板内汇聚阶段(40Ma~) | 第25-26页 |
| ·区域矿产 | 第26-28页 |
| ·小结 | 第28-29页 |
| 第三章 矿区地质特征 | 第29-45页 |
| ·雄村铜金矿区 | 第29-36页 |
| ·地层 | 第29-30页 |
| ·岩浆岩 | 第30-35页 |
| ·构造 | 第35-36页 |
| ·洞嘎金矿区 | 第36-44页 |
| ·地层 | 第36-41页 |
| ·岩浆岩 | 第41-43页 |
| ·构造 | 第43-44页 |
| ·矿区地质特征对比 | 第44-45页 |
| 第四章 矿体地质特征 | 第45-55页 |
| ·雄村矿床 | 第45-52页 |
| ·矿体产出特征 | 第45页 |
| ·矿石的组构 | 第45-46页 |
| ·矿石的矿物成分 | 第46页 |
| ·成矿期、成矿阶段和矿物生成顺序 | 第46-47页 |
| ·热液蚀变类型、分带及与矿化的关系 | 第47-52页 |
| ·洞嘎矿床 | 第52-53页 |
| ·矿体产出特征 | 第52页 |
| ·矿石组构 | 第52页 |
| ·矿石的矿物成分 | 第52页 |
| ·热液蚀变类型、分带及与矿化的关系 | 第52-53页 |
| ·矿床地质特征对比 | 第53-55页 |
| 第五章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第55-73页 |
| ·雄村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第55-66页 |
| ·岩石地球化学分析 | 第55-60页 |
| ·包裹体地球化学特征 | 第60-64页 |
|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64-66页 |
| ·洞嘎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第66-70页 |
| ·岩石地球化学分析 | 第66页 |
| ·包裹体地球化学特征 | 第66-68页 |
|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68-70页 |
|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对比 | 第70-73页 |
| 第六章 矿床成因初探 | 第73-78页 |
| ·雄村矿床成因 | 第73-75页 |
| ·矿床成因类型 | 第73-74页 |
| ·成矿机制 | 第74-75页 |
| ·洞嘎矿床成因 | 第75-76页 |
| ·洞嘎矿床成因类型 | 第75-76页 |
| ·矿床成因对比 | 第76-78页 |
| 结论 | 第78-80页 |
| 致谢 | 第80-81页 |
| 参考文献 | 第81-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