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计划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1. 引言 | 第12-14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 ·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 2. 民营上市公司与股权激励计划 | 第14-27页 |
| ·民营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必要性 | 第14-19页 |
| ·吸引和留住人才 | 第14-16页 |
| ·缓解委托——代理问题 | 第16-17页 |
| ·有助于公司持续发展 | 第17-18页 |
| ·提高公司业绩 | 第18-19页 |
| ·民营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可行性 | 第19-23页 |
| ·民营上市公司具有相对明晰的产权 | 第19-20页 |
| ·相关法律法规的修订或颁布提供了法律空间 | 第20-22页 |
| ·股权分置改革构筑市场基础 | 第22-23页 |
| ·民营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计划尚面临的难点 | 第23-27页 |
| ·证券市场尚需完善 | 第23-24页 |
| ·职业经理人市场尚需完善 | 第24-25页 |
| ·民营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尚需完善 | 第25-27页 |
| 3. 民营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计划的关键点 | 第27-47页 |
| ·激励对象 | 第27-30页 |
| ·激励对象的种类 | 第27-28页 |
| ·民营上市公司的实践 | 第28-29页 |
| ·激励对象的设计 | 第29-30页 |
| ·激励模式 | 第30-35页 |
| ·激励模式的种类 | 第30-32页 |
| ·民营上市公司的实践 | 第32页 |
| ·激励模式的设计 | 第32-35页 |
| ·激励股权的额度及分配 | 第35-39页 |
| ·激励股权的额度及分配的确定方法 | 第35-36页 |
| ·民营上市公司的实践 | 第36-37页 |
| ·激励股权的额度及分配的设计 | 第37-39页 |
| ·股票来源 | 第39-41页 |
| ·股票来源的种类 | 第39页 |
| ·民营上市公司的实践 | 第39页 |
| ·股票来源的设计 | 第39-41页 |
| ·资金来源 | 第41-42页 |
| ·资金来源的种类 | 第41页 |
| ·民营上市公司的实践 | 第41-42页 |
| ·资金来源的设计 | 第42页 |
| ·行权价格 | 第42-45页 |
| ·行权价格的确定方法 | 第42-43页 |
| ·民营上市公司的实践 | 第43-44页 |
| ·行权价格的设计 | 第44-45页 |
| ·有效期和行权安排 | 第45-47页 |
| ·有效期和行权安排的确定方法 | 第45-46页 |
| ·民营上市公司的实践 | 第46页 |
| ·有效期和行权安排的设计 | 第46-47页 |
| 4. 民营上市公司业绩考核指标体系 | 第47-57页 |
| ·民营上市公司业绩考核指标体系的现状 | 第47-49页 |
| ·常见业绩考核指标体系 | 第49-52页 |
| ·平衡记分卡 | 第50-51页 |
| ·EVA | 第51-52页 |
| ·民营上市公司业绩考核指标体系的设计 | 第52-57页 |
| ·公司层面的指标设计 | 第52-53页 |
| ·个人层面的指标设计 | 第53-54页 |
| ·业绩考核指标体系的设计 | 第54-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 后记 | 第61-62页 |
| 致谢 | 第62-63页 |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