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式建构:余英时“新典范说”对传统红学研究方法论的突破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 ·对传统红学方法论的重新审视 | 第11-15页 |
| ·比较视野下的红学研究范式 | 第15-21页 |
| ·课题的研究内容、意义及学术价值 | 第15-17页 |
|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现状分析 | 第17-21页 |
| 第2章 “范式”理论与《红楼梦的两个世界》 | 第21-53页 |
| ·“范式”理论 | 第22-32页 |
| ·“范式”的理论内涵 | 第22-30页 |
| ·“范式”的性质与结构 | 第22-26页 |
| ·“范式”的学术功能 | 第26-28页 |
| ·“范式”的确立 | 第28-30页 |
| ·“危机”与“范式”(“典范”) | 第30-32页 |
| ·“范式建构”:《红楼梦的两个世界》 | 第32-40页 |
| ·“范式”转换:红学革命的实质 | 第33-35页 |
| ·“范式”危机:探寻红学研究的新路向 | 第35-38页 |
| ·从传统到突破:红学研究的历程 | 第38-40页 |
| ·《红楼梦的两个世界》:新“典范”的里程碑 | 第40-53页 |
| ·近代红学发展与新“典范”的生成依据 | 第41-44页 |
| ·新“典范”的雏形:俞平伯的早期探索 | 第44-49页 |
| ·新“典范”说的理论重心 | 第49-50页 |
| ·新“典范”:红学研究的方式与标准 | 第50-53页 |
| 第3章 余氏红学“范式”对传统方法论的突破 | 第53-74页 |
| ·运用跨文化的理论方法阐释红学 | 第54-64页 |
| ·援西格中:王国维发其端倪 | 第56-61页 |
| ·方法论突破:以文本为依据 | 第61-64页 |
| ·“回到曹雪芹的意思” | 第64-68页 |
| ·《红楼梦》文本的创作意图与内在结构的有机统一 | 第64-66页 |
| ·《红楼梦》文本:理想性与虚构性之互动 | 第66-68页 |
| ·从红学发展的内在逻辑“逼”出结论 | 第68-70页 |
| ·新路径:“外驰而内敛” | 第70-71页 |
| ·突破史学界限:考证与文论的合流 | 第71-74页 |
| 第4章 余氏红学方法论:意义与影响 | 第74-86页 |
| ·方法论启示与比较诗学转型 | 第74-80页 |
| ·方法论启示 | 第75-77页 |
| ·比较诗学转型 | 第77-80页 |
| ·中西诗学对话:交融共铸 | 第80-86页 |
| 结论 | 第86-88页 |
| 致谢 | 第88-89页 |
| 参考文献 | 第89-97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