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导论 | 第1-18页 |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13-15页 |
·研究主题界定 | 第15-18页 |
·关于非理性决策行为概念的界定 | 第15-16页 |
·本研究的主题 | 第16-18页 |
第2章 国内外相关文献述评 | 第18-36页 |
·非理性决策行为的研究综述 | 第18-25页 |
·不确定条件下的直觉启发式 | 第18-21页 |
·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 | 第21-23页 |
·生态理性 | 第23-24页 |
·非理性决策行为的几个关键概念 | 第24-25页 |
·“心理账户”理论的研究综述 | 第25-36页 |
·“心理账户”概念的提出 | 第25-27页 |
·心理账户的运算规则(mental arithmetic) | 第27-30页 |
·心理账户的应用研究 | 第30-34页 |
·对“心理账户”研究的简要评述 | 第34-36页 |
第3章:研究内容与整体设计 | 第36-41页 |
·研究内容和研究假设 | 第36-38页 |
·总体研究框架 | 第38-39页 |
·研究方法 | 第39-41页 |
第4章:中国人心理账户的内隐结构研究 | 第41-55页 |
·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41页 |
·研究程序和方法 | 第41-45页 |
·预研究 | 第41-42页 |
·问卷项目收集 | 第42-43页 |
·正式调查 | 第43-45页 |
·研究结果 | 第45-52页 |
·“心理账户.收入”的分类结构 | 第45-48页 |
·“心理账户.开支”的分类结构 | 第48-50页 |
·“心理账户.存储”的分类结构 | 第50-52页 |
·分析讨论 | 第52-53页 |
·小结 | 第53-55页 |
第5章:中国人“心理账户”的认知图式分析 | 第55-66页 |
·研究目的 | 第55页 |
·研究程序和方法 | 第55-57页 |
·编制测验材料 | 第55-56页 |
·研究方法和工具 | 第56-57页 |
·研究样本 | 第57页 |
·研究结果 | 第57-64页 |
·关于“心理账户.收入”的认知图式 | 第57-59页 |
·关于“心理账户.开支”的认知图式 | 第59-62页 |
·关于“心理账户.存储”的认知图式 | 第62-64页 |
·讨论与分析 | 第64-65页 |
·小结 | 第65-66页 |
第6章:“心理账户”的特征探讨与模型验证 | 第66-77页 |
·研究目的 | 第66页 |
·研究程序与方法 | 第66-67页 |
·量表编制 | 第66-67页 |
·预试 | 第67页 |
·正式调查 | 第67-70页 |
·研究样本 | 第67-68页 |
·研究方法和工具 | 第68-70页 |
·研究结果 | 第70-73页 |
·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 | 第70-71页 |
·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 | 第71-73页 |
·讨论与分析 | 第73-76页 |
·小结 | 第76-77页 |
第7章:不同人群心理账户特征的差异分析 | 第77-82页 |
·研究目的 | 第77页 |
·研究程序与方法 | 第77-78页 |
·研究样本 | 第77页 |
·统计方法 | 第77-78页 |
·研究结果 | 第78-80页 |
·分析讨论 | 第80-81页 |
·小结 | 第81-82页 |
第8章:收入心理账户与财富支配模式 | 第82-90页 |
·研究目的 | 第82页 |
·研究程序与方法 | 第82-88页 |
·情境实验 | 第82-86页 |
·问卷调查 | 第86-87页 |
·中国人收入心理账户与财富支配模式 | 第87-88页 |
·分析讨论 | 第88-90页 |
第9章:心理账户与相对值优惠效应和绝对值优惠效应 | 第90-99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90-91页 |
·研究程序与方法 | 第91-94页 |
·几个关键概念 | 第91-92页 |
·实验设计 | 第92-93页 |
·实验情境和材料 | 第93-94页 |
·实验对象 | 第94页 |
·实验结果处理方法 | 第94页 |
·实验研究结果 | 第94-95页 |
·实验数据 | 第94-95页 |
·数据分析 | 第95页 |
·问卷调查及结果 | 第95-97页 |
·问卷设计 | 第95-96页 |
·调查数据分析 | 第96-97页 |
·分析讨论 | 第97-99页 |
第10章:心理运算与薪酬激励效应研究 | 第99-110页 |
·研究目的 | 第99页 |
·研究程序与方法 | 第99-109页 |
·薪酬激励的预期参照点效应 | 第99-103页 |
·薪酬激励的得失强度效应 | 第103-106页 |
·薪酬激励的价值形式效应 | 第106-109页 |
·讨论与启示 | 第109-110页 |
第11章:总结与展望 | 第110-114页 |
·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110-111页 |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11-112页 |
·需要继续探讨的问题 | 第112-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20页 |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清单 | 第120-122页 |
附录Ⅰ:调查研究问卷 | 第122-128页 |
附录Ⅱ:情境实验材料 | 第128-131页 |
附录Ⅲ 数据分析图表 | 第131-133页 |
附录Ⅳ 方差分析结果 | 第133-138页 |
致谢 | 第138-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