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绪论 | 第1-10页 |
| ·研究的理论背景 | 第6-7页 |
| ·研究的缘起 | 第7-8页 |
| ·研究的范围 | 第8-9页 |
| ·研究的预料来源 | 第9-10页 |
| 第二章 从认知语言学看“比”字句的兴起与发展 | 第10-25页 |
| ·以往研究回顾与评价 | 第11-13页 |
| ·太田辰夫的研究 | 第11页 |
| ·黄晓惠的研究 | 第11-12页 |
| ·石毓智、李讷的研究 | 第12页 |
| ·刘丹青的研究 | 第12页 |
| ·张赪的研究 | 第12-13页 |
| ·各家研究评述 | 第13页 |
| ·“比”字句兴起的认知语言学解释 | 第13-25页 |
| ·“比”字句兴起时的特征 | 第14-15页 |
| ·语言表达信息的原则对“比”字句和“于”型差比句的影响 | 第15-16页 |
| ·新信息居后的认知心理学解释 | 第16-17页 |
| ·新信息居后原则对语言理解的影响 | 第17-19页 |
| ·结论 | 第19-20页 |
| ·值得讨论的两个问题 | 第20-22页 |
| ·进一步运用 | 第22-25页 |
| 第三章 动补结构的成熟对“比”字句的影响 | 第25-34页 |
| ·已往研究回顾与评价 | 第25-29页 |
| ·历时层面的研究 | 第25-27页 |
| ·共时层面的研究 | 第27-29页 |
| ·“比”字句结论项复杂化带来的问题 | 第29页 |
| ·Langacker的比较的认知结构形式 | 第29-31页 |
| ·心理经验(mental experience) | 第29-30页 |
| ·比较的认知结构形式 | 第30-31页 |
| ·介词“比”的联系项功能 | 第31-34页 |
| ·从认知角度看“联系项居中原则” | 第31-33页 |
| ·小结 | 第33-34页 |
| 第四章 “比”字句使用“更”类程度副词的语用分析 | 第34-44页 |
| ·已往研究回顾与评价 | 第35-37页 |
| ·句法方面的研究 | 第35-36页 |
| ·语用方面的研究 | 第36页 |
| ·类型学方面的研究 | 第36-37页 |
| ·从“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看“比”字句对“更”类程度副词的使用 | 第37-44页 |
| ·“比”字句对“更”类程度副词的超常使用 | 第37-38页 |
| ·会话的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 | 第38-39页 |
| ·语料统计及分析 | 第39-41页 |
| ·进一步的观察与解释 | 第41-44页 |
| 第五章 再从语言类型学看汉语“比”字句 | 第44-55页 |
| ·已往研究回顾与评价 | 第44-47页 |
| ·国外学者的研究及评价 | 第44-46页 |
| ·国内学者的研究及评价 | 第46-47页 |
| ·以人类比较的认知结构形式和句尾信息的标记性为标准进行分类与研究 | 第47-55页 |
| ·分类标准的确立 | 第48页 |
| ·以人类比较的认知结构形式和句尾信息的标记性为标准进行的分类结果 | 第48-53页 |
| ·遵守人类比较的认知结构形式且句尾信息无标记型 | 第48-50页 |
| ·遵守人类比较的认知结构形式但句尾信息有标记型 | 第50页 |
| ·违反人类比较的认知结构形式但句尾信息无标记型 | 第50-52页 |
| ·违反人类比较的认知结构形式且句尾信息有标记型 | 第52-53页 |
| ·余论 | 第53-55页 |
| 第六章 结语 | 第55-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 后记 | 第60-61页 |
| 论文独创性声明 | 第61页 |
|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