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绪论 | 第1-8页 |
| ·背景及目的 | 第6页 |
| ·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6-7页 |
|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7-8页 |
| 2. 输气干线缓蚀剂加注浓度及保护距离的研究 | 第8-20页 |
| ·输气管道中缓蚀剂雾化浓度分布及加注量计算 | 第8-10页 |
| ·缓蚀剂的雾化过程 | 第8页 |
| ·平均滴径及其计算方法 | 第8页 |
| ·缓蚀剂粒度分布 | 第8-9页 |
| ·缓性剂浓度分布 | 第9页 |
| ·缓蚀剂需要量的计算 | 第9-10页 |
| ·天然气中缓蚀剂浓度测试方法及取样方法 | 第10页 |
| ·分析方法 | 第10页 |
| ·取样方法 | 第10页 |
| ·试验场测试分析及理论公式修正 | 第10-14页 |
| ·试点的分布 | 第10-11页 |
| ·试验场测试结果 | 第11页 |
| ·理论公式修正 | 第11-14页 |
| ·现场缓蚀剂应用情况的评价 | 第14-19页 |
| ·测试点分布 | 第14页 |
| ·现场天然气中缓性剂浓度的测试 | 第14-17页 |
| ·现场缓蚀剂浓度分布的理论计算 | 第17-18页 |
| ·缓蚀剂对管道保护效率的监测 | 第18-19页 |
| ·小结 | 第19-20页 |
| 3 输气管道中缓蚀剂浓度的分析 | 第20-31页 |
| ·分析方法的确定 | 第20-22页 |
| ·分析方法及仪器 | 第20页 |
| ·室内分析情况 | 第20-22页 |
| ·管道外取样及分析 | 第22-24页 |
| ·样品采集与处理 | 第22-23页 |
| ·现场分析测试结果 | 第23-24页 |
| ·管道内取样分析 | 第24-30页 |
|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 第24页 |
| ·试验场测试 | 第24-27页 |
| ·现场测试 | 第27-30页 |
| ·结论 | 第30-31页 |
| 4. 输气管道中缓蚀剂保护效率的监测 | 第31-35页 |
| ·概述 | 第31-32页 |
| ·试验装置及流程 | 第32-33页 |
| ·试验条件 | 第33页 |
| ·试片处理及计算 | 第33-34页 |
| ·试验管段 | 第34页 |
|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34页 |
| ·小结 | 第34-35页 |
| 5 计算推导输气管道缓蚀保护特性参数 | 第35-74页 |
| ·缓蚀剂雾化机理 | 第35-47页 |
| ·雾化过程 | 第35-37页 |
| ·离心喷咀雾化机理 | 第37-38页 |
| ·油流或缓蚀剂雾化质量评定 | 第38-44页 |
| ·离心式喷咀雾化试验结果 | 第44-47页 |
| ·喷咀后方缓蚀剂浓度分布研究 | 第47-51页 |
| ·点源扩散 | 第47-48页 |
| ·环源扩散 | 第48-51页 |
| ·输气管道流速分布 | 第51-52页 |
| ·假设管道为水力学光滑管道,则速度分布为 | 第51-52页 |
| ·算例 | 第52页 |
| ·重力沉降距离研究 | 第52-59页 |
| ·静止空气中颗粒的沉降 | 第52-53页 |
| ·静止空气中颗粒的加速运动 | 第53-55页 |
| ·静止空气中颗粒以初速度u_(s0)向水平方向抛出 | 第55-59页 |
| ·天然气管道缓蚀剂沉降距离计算步骤 | 第59页 |
| ·预膜时间及预膜量计算 | 第59-64页 |
| ·现场检验 | 第64-73页 |
| ·实验场测试情况 | 第64-67页 |
| ·现场测试情况 | 第67-68页 |
| ·计算预膜时间与保护距离 | 第68-70页 |
| ·缓蚀剂浓度分布(实验场数据) | 第70-72页 |
| ·缓蚀剂浓度分布(现场数据) | 第72-73页 |
| ·小结 | 第73-74页 |
| 6. 结论 | 第74-75页 |
| 致谢 | 第75-76页 |
| 参考文献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