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页 |
·聚酰亚胺 | 第10-17页 |
·前言 | 第10页 |
·分类 | 第10页 |
·发展状况 | 第10-11页 |
·制备方法 | 第11-14页 |
·聚合过程中或在大分子反应中形成酰亚胺环的合成方法 | 第11-13页 |
·以带酰亚胺环的单体缩聚获得聚酰亚胺 | 第13页 |
·用酰亚胺交换反应获得聚酰亚胺 | 第13-14页 |
·性能及应用 | 第14-17页 |
·聚酰亚胺优异的性能 | 第14-15页 |
·聚酰亚胺的用途 | 第15-17页 |
·表面金属化聚酰亚胺复合薄膜 | 第17-21页 |
·物理气相沉积法 | 第17-18页 |
·蒸镀 | 第17-18页 |
·溅射 | 第18页 |
·离子镀 | 第18页 |
·化学气相沉积法 | 第18-19页 |
·辐射合成法 | 第19页 |
·超临界法 | 第19-20页 |
·原位一步金属自还原法 | 第20-21页 |
·聚酰亚胺/银纳米复合薄膜 | 第21-31页 |
·PI/Ag复合薄膜的应用 | 第21-23页 |
·银盐体系的研究 | 第23-26页 |
·最初的金属化研究 | 第23-24页 |
·AgNO_3的研究 | 第24页 |
·羧酸银、有机磺酸银、硫酸银、四氟硼酸银、的研究 | 第24-25页 |
·Ag(HFA)(COD)的研究 | 第25页 |
·AgTFA的研究 | 第25-26页 |
·聚酰亚胺基体的研究 | 第26-31页 |
·PMDA/ODA体系 | 第26-28页 |
·BTDA/ODA体系 | 第28页 |
·含硫体系 | 第28-29页 |
·含氟体系 | 第29-31页 |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31-32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32-37页 |
·主要原料 | 第32-33页 |
·实验仪器 | 第33-34页 |
·实验方法 | 第34-35页 |
·聚酰亚胺预聚体的制备—聚酰胺酸(PAA)的合成 | 第34页 |
·银盐溶液的配制—银盐络合物的生成 | 第34页 |
·一定含银量的聚酰胺酸(PAA)和Ag盐混合树脂溶液的制备 | 第34页 |
·PI/Ag母体薄膜的制备 | 第34页 |
·薄膜的固化 | 第34-35页 |
·表征和测试方法 | 第35-37页 |
·特性粘度的测试 | 第35页 |
·亚胺化程度的表征 | 第35页 |
·表面导电性的测试 | 第35页 |
·反射率的测定方法 | 第35页 |
·薄膜内部微观形态的观察 | 第35页 |
·薄膜表面微观形态的观察 | 第35页 |
·薄膜耐热性的表征 | 第35-36页 |
·复合薄膜表面粒子立体形态的表征 | 第36-37页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第37-62页 |
·不同PI基体对PI/Ag复合薄膜性能的影响 | 第37-44页 |
·PMDA/BPA、BTDA/ODA、ODPA/ODA所制备的PI基体的基本性能考察 | 第37-41页 |
·不同PI对复合薄膜表面性能的影响 | 第41-42页 |
·BTDA/ODA和ODPA/ODA体系复合薄膜的微观形态 | 第42-44页 |
·PI基体中含S量对薄膜形态和性能的影响 | 第44-52页 |
·PI的基本数据 | 第44-46页 |
·ASD含量对于薄膜反射率和表面导电性的影响 | 第46页 |
·不同含硫量的复合薄膜表面微观粒子形态 | 第46-52页 |
·银粒子迁移过程的考察 | 第52-61页 |
·PAA酰亚胺化程度的考察 | 第52-54页 |
·复合薄膜内部银粒子的微观形态变化 | 第54-57页 |
·复合薄膜表面银粒子的微观形态变化 | 第57-61页 |
·复合薄膜热稳定的比较 | 第61-62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