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引言 | 第1-20页 |
第一节 在大学里汉语教学的学科地位与工作性质 | 第11-13页 |
第二节 汉语教学意义重大,汉语教学研究有广阔的科学研究前景 | 第13-14页 |
第三节 我选择汉语教学研究作为自己的博士论文主要内容的原因 | 第14-15页 |
第四节 我把建构双语学的框架作为毕业论文主攻方向的原因 | 第15-18页 |
第五节 毕业论文的大致框架及写作层次 | 第18-20页 |
一、论文的结构框架 | 第18-19页 |
二、写作理念与层次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双语学——一门独立的学科 | 第20-30页 |
第一节 建立双语学的必要性 | 第20-21页 |
第二节 双语学、双语的初步定义及双语学的基本构想 | 第21页 |
第三节 双语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 第21-22页 |
第四节 双语学与其它学科及研究领域的关系 | 第22-25页 |
一、双语学研究内容丰富,涉及学科众多。 | 第22-23页 |
二、双语学学科目标鲜明 | 第23页 |
三、双语学与具体相关学科及研究领域的关系 | 第23-25页 |
第五节 双语学理论上的意义 | 第25-28页 |
第六节 双语学在实践中的现实意义 | 第28-30页 |
第三章 双语学习研究 | 第30-44页 |
第一节 几个名词概念的解释: | 第30-31页 |
第二节 第一语言的学习规律 | 第31-34页 |
一、第一语言学习与语境的关系 | 第31-32页 |
二、孩子从小处于双语语言环境,可自然习得双语 | 第32-33页 |
三、汉语作为第一语言其语言能力发展过程中有其特殊性 | 第33页 |
四、第一语言突破的途径与方式对第二、第三语言的学习方式有重大影响 | 第33-34页 |
第三节 第二语言的学习规律 | 第34-37页 |
一、目的语环境外语言学习的特点 | 第34-36页 |
二、目的语环境内语言学习的特点 | 第36-37页 |
第四节 第三语言的学习规律 | 第37-40页 |
一、第三语言学习按学习途径分两种类型 | 第37-38页 |
二、目的语环境中的第三语言学习特点 | 第38-39页 |
三、第一、第二、第三语言哪个水平最好? | 第39-40页 |
四、获得第三语言的理想途径 | 第40页 |
第五节 语言学习的几点体会 | 第40-43页 |
一、语言学习要与遗忘作斗争 | 第40页 |
二、不要惧怕语言学习,同时又要慎重对待语言学习 | 第40-41页 |
三、实事求是地看待语言的功能,以平和的态度对待语言学习 | 第41-43页 |
第六节 语言学习研究中需要继续研究的内容 | 第43-44页 |
第四章 双语教育研究 | 第44-59页 |
第一节 第二语言教学的一般特点 | 第44-48页 |
一、目的语环境中的语言教学 | 第45页 |
二、目的语环境外的语言教学 | 第45-46页 |
三、目的语环境外语言教学向目的语环境中语言教学的种种转化形式。 | 第46-48页 |
第二节 第二语言教学的科研 | 第48-53页 |
一、教学内容的研究 | 第49-51页 |
(一) 语言结构的双语对比与研究 | 第49-50页 |
(二) 汉语结构的单语研究 | 第50-51页 |
(三) 语言功能的研究 | 第51页 |
二、教学方法的研究。 | 第51-53页 |
(一) 课堂教学中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 | 第51页 |
(二) 考试方法的研究与改革 | 第51-52页 |
(三)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 | 第52-53页 |
第三节 第二语言教学的管理 | 第53-58页 |
一、新疆汉语教学管理的状况 | 第53-55页 |
二、对新疆汉语教学管理改革的展望 | 第55-58页 |
第四节 双语教育体系在教学用语,课程设置上的规划与安排 | 第58-59页 |
第五章 社会双语化研究 | 第59-76页 |
第一节 人口与双语 | 第60-61页 |
第二节 经济与双语 | 第61-62页 |
第三节 政治与双语 | 第62-69页 |
一、国家规划、引导境内的语言生活 | 第63-68页 |
二、国家政治生活正常程度与语言工作的健康进行呈正相关 | 第68页 |
三、国家行政管理的效率与正确语言政策的推行效率关系密切。 | 第68-69页 |
第四节 文化与双语 | 第69-76页 |
一、文化与双语的一般关系 | 第69-71页 |
二、文学与双语的关系 | 第71页 |
三、宗教与双语的关系 | 第71-76页 |
(一) 宗教对社会的影响 | 第72页 |
(二) 宗教对双语的正面影响 | 第72-74页 |
(三) 宗教对双语的负面影响 | 第74-76页 |
第六章 新疆地区历史、语言、文化的变迁 | 第76-88页 |
第一节 新疆民族的历史变迁与现状 | 第76-78页 |
一、新疆民族的历史变迁 | 第76-77页 |
二、新疆民族历史变迁的特点 | 第77-78页 |
第二节 新疆经济生活的历史变迁与现状 | 第78页 |
一、新疆经济生活的历史变迁 | 第78页 |
二、新疆经济生活历史变迁的特点 | 第78页 |
第三节 新疆社会政治的历史沿革与现状 | 第78-80页 |
一、新疆社会政治的历史沿革 | 第78-80页 |
二、新疆社会政治历史沿革的几个特点 | 第80页 |
第四节 新疆文化(宗教)的历史变迁与现状 | 第80-82页 |
一、新疆文化(宗教)的历史变迁 | 第80-81页 |
二、新疆文化(宗教)历史变迁的几个特点 | 第81-82页 |
第五节 新疆语言文字的历史变迁与现状 | 第82-86页 |
一、新疆语言文字的历史变迁 | 第82-85页 |
二、新疆语言文字变迁的几个特点 | 第85-86页 |
第六节 新疆社会诸因素与语言的特点、关系及其发展趋势 | 第86-88页 |
一、统一是新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 第86-87页 |
二、新疆社会诸因素的独特性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 第87页 |
三、多民族、多语言是新疆语言生活的特点,民汉兼通是新疆语言生活的发展趋势 | 第87-88页 |
第七章 建设新疆和谐进步的语言生活 | 第88-102页 |
第一节 多民族、多语言地区文化间、语言间矛盾与冲突 | 第88-89页 |
第二节 关于和谐进步的语言生活 | 第89-90页 |
第三节 新疆目前语言工作中一些有待改进与加强的方面 | 第90-96页 |
一、充分认识语言工作的重要性及复杂性 | 第91页 |
二、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团结各民族的有识之士,处理好语言问题。 | 第91页 |
三、科学地认识语言问题 | 第91-93页 |
四、对新疆开展双语教育的基本构想 | 第93-94页 |
五、要鼓励新疆的汉族群众了解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化 | 第94-96页 |
第四节 对新疆语言生活的展望 | 第96-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