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创性声明 | 第1-6页 |
内容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绪论 | 第8-11页 |
第一章 静宁县地方文献概况 | 第11-23页 |
第一节 概述 | 第11-13页 |
第二节 地方志 | 第13-14页 |
第三节 文化遗址 | 第14-17页 |
第四节 彩陶金石 | 第17-20页 |
第五节 本地作家及作品 | 第20-23页 |
第二章 从静宁县地方文献中反映出的县域文化特点 | 第23-44页 |
第一节 博大精深的成纪文化 | 第23-25页 |
第二节 千年传承的纯厚孝道 | 第25-28页 |
一、有悠久的孝文化传统 | 第25-26页 |
二、孝道传统在今天 | 第26-27页 |
三、孝文化的历史责任 | 第27-28页 |
第三节 烈女节妇的女性文化 | 第28-32页 |
一、烈女、节妇的历史含义 | 第28-29页 |
二、烈女、节妇产生的历史背景 | 第29-30页 |
三、烈女、节妇的现代评价 | 第30-32页 |
第四节 薪火相传的尊师重教之文化 | 第32-35页 |
一、静宁教育的发展历程 | 第32-34页 |
二、静宁教育成绩斐然 | 第34-35页 |
第五节 多姿多彩的民间文化 | 第35-40页 |
一、民间文化源远流长 | 第35-36页 |
二、千姿百态的民风民俗 | 第36-40页 |
第六节 静宁县域文化的现代化问题探讨 | 第40-44页 |
一、把文化精华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 | 第40-42页 |
二、剔除传统文化的消极因素 | 第42-44页 |
第三章 静宁地方文献建设不足的原因 | 第44-50页 |
第一节 静宁地方文献集藏工作的不足之处 | 第44-47页 |
一、在工作理念上,整体规划不强,缺乏信息集成和共享意识 | 第44-45页 |
二、学术性地方文献集藏工作尚未起步 | 第45-46页 |
三、地方文献数字化进程缓慢 | 第46页 |
四、回溯性建设没有开展 | 第46-47页 |
第二节 静宁地方文献的开发和利用不足 | 第47-50页 |
一、古文化遗址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开发不足 | 第47-48页 |
二、地方文献的“资治”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 第48-49页 |
三、地方文献中的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不足 | 第49-50页 |
第四章 县域文化建设中加强地方文献工作 | 第50-55页 |
第一节 改变地方文献被动服务地方经济、文化的思想观念 | 第50-51页 |
第二节 加强静宁地方文献建设的几个原则 | 第51-52页 |
第三节 加强民间文化保护 | 第52-53页 |
第四节 加强静宁县图书馆建设 | 第53-55页 |
结束语 | 第55-56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后记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