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缩略词(ABBREVIATIONS) | 第8-9页 |
目录 | 第9-14页 |
1 研究概况 | 第14-21页 |
1.1 非洲菊 | 第14-15页 |
1.2 非洲菊植株再生体系的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2.1 非洲菊植株再生体系的类型、特性和研究概况 | 第15-17页 |
1.2.1.1 间接器官发生途径(愈伤组织再生途径) | 第15-16页 |
1.2.1.2 直接分化再生系统 | 第16-17页 |
1.3 基因工程在非洲菊遗传改良中的应用研究 | 第17页 |
1.4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植物遗传转化系统 | 第17-19页 |
1.4.1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系统的优点 | 第17-18页 |
1.4.2 影响根癌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效率的因素 | 第18-19页 |
1.5 本研究目的 | 第19-21页 |
2 非洲菊植株高效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21-31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1-23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21页 |
2.1.2 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2.1.2.1 间接器官发生途径 | 第21页 |
2.1.2.1.1 外植体及愈伤组织诱导 | 第21页 |
2.1.2.1.2 愈伤组织继代及诱芽培养 | 第21页 |
2.1.2.2 直接器官发生途径 | 第21-22页 |
2.1.2.2.1 总苞为外植体诱导芽直接再生 | 第21-22页 |
2.1.2.2.2 芽增殖 | 第22页 |
2.1.2.3 生根 | 第22页 |
2.1.2.4 光照条件 | 第22页 |
2.1.2.5 结果分析的指标 | 第22-23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3-28页 |
2.2.1 间接器官发生途径 | 第23-27页 |
2.2.1.1 愈伤组织和不定芽诱导培养基的初步筛选 | 第23-24页 |
2.2.1.2 无机盐对愈伤组织及芽诱导的影响 | 第24页 |
2.2.1.3 继代培养对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 第24-25页 |
2.2.1.4 NAA对愈伤组织及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 第25-26页 |
2.2.1.5 IAA对花托愈伤组织及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 第26-27页 |
2.2.2 直接器官发生途径 | 第27-28页 |
2.2.2.1 以总苞为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及不定芽 | 第27页 |
2.2.2.2 单芽增殖 | 第27-28页 |
2.2.3 生根 | 第28页 |
2.3 讨论 | 第28-31页 |
2.3.1 激素对非洲菊不定芽再生的影响 | 第28-29页 |
2.3.2 继代培养对非洲菊不定芽再生的影响 | 第29页 |
2.3.3 无机盐浓度对非洲菊不定芽再生的影响 | 第29页 |
2.3.4 外植体种类对于非洲菊芽再生的影响 | 第29-31页 |
3 非洲菊的转化体系的建立 | 第31-49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1-36页 |
3.1.1 植物材料、农杆菌菌株与表达载体 | 第31页 |
3.1.1.1 植物材料 | 第31页 |
3.1.1.2 菌株与质粒 | 第31页 |
3.1.2 抗生素及其它试剂 | 第31页 |
3.1.3 实验方法 | 第31-36页 |
3.1.3.1 根癌农杆菌感受态的制备及质粒 DNA的转化 | 第31-32页 |
3.1.3.1.1 根癌农杆菌感受态的制备 | 第31-32页 |
3.1.3.1.2 转化 | 第32页 |
3.1.3.2 质粒 DNA提取和电泳检测 | 第32页 |
3.1.3.3 PCR检测质粒 DNA | 第32-33页 |
3.1.3.4 抑菌抗生素浓度的确定 | 第33页 |
3.1.3.5 工程菌液的制备 | 第33页 |
3.1.3.6 外植体转化方法 | 第33-34页 |
3.1.3.7 组织化学法检测 GUS瞬时表达率 | 第34页 |
3.1.3.8 单芽作为基因转化受体系统的建立 | 第34-35页 |
3.1.3.8.1 抗生素对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 第34页 |
3.1.3.8.2 几种影响因子对非洲菊单芽遗传转化的影响 | 第34-35页 |
3.1.3.8.3 农杆菌在诱导培养基中预培养对转化的影响 | 第35页 |
3.1.3.8.4 YEB菌液振荡培养时间对转化的影响 | 第35页 |
3.1.3.8.5 AS对转化的影响 | 第35页 |
3.1.3.9 花托作为基因受体的转化体系的建立 | 第35-36页 |
3.1.3.9.1 抗生素对花托愈伤组织及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 第35页 |
3.1.3.9.2 几种影响因子对非洲菊花托遗传转化的影响 | 第35-36页 |
3.1.3.9.3 预培养对花托遗传转化的影响 | 第36页 |
3.1.3.10 Hyg对于不定芽生根的影响 | 第36页 |
3.1.3.11 拟转化植株的生根培养 | 第36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6-46页 |
3.2.1 单芽作为基因转化受体系统的建立 | 第36-42页 |
3.2.1.1 抑菌抗生素对根癌农杆菌生长的影响 | 第36-37页 |
3.2.1.2 Cef对诱导不定芽的影响 | 第37页 |
3.2.1.3 Hyg对诱导不定芽的影响 | 第37-39页 |
3.2.1.5 农杆菌在植物诱导培养基中预培养对转化的影响 | 第39-40页 |
3.2.1.6 YEB菌液培养时间对转化的影响 | 第40-41页 |
3.2.1.7 AS对转化的影响 | 第41-42页 |
3.2.1.7.1 AS的添加方式对转化的影响 | 第41-42页 |
3.2.2 花托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 第42-46页 |
3.2.2.1 Car对花托诱导愈伤组织及不定芽的影响 | 第42-43页 |
3.2.2.2 Hyg对花托诱导愈伤组织和不定芽的影响 | 第43-46页 |
3.2.3 Hyg对非洲菊幼苗不定根诱导的影响 | 第46页 |
3.2.4 拟转化非洲菊植株的生根培养 | 第46页 |
3.3 讨论 | 第46-49页 |
4 转基因植株的检测 | 第49-56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9-52页 |
4.1.1 材料 | 第49页 |
4.1.1.1 植物材料 | 第49页 |
4.1.1.2 试剂 | 第49页 |
4.1.2 GUS活性的组织化学染色 | 第49页 |
4.1.3 拟转化植株的 PCR检测 | 第49-50页 |
4.1.4 拟转化植株的 Southern杂交检测 | 第50-52页 |
4.1.4.1 植物 DNA的提取 | 第50页 |
4.1.4.2 基因组 DNA酶切和 Southern杂交 | 第50-52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52-54页 |
4.2.1 GUS稳定性表达的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 第53页 |
4.2.2 拟转化植株的 PCR检测 | 第53-54页 |
4.2.3 拟转化植株的 Southern杂交检测结果 | 第54页 |
4.3 讨论 | 第54-56页 |
小结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2页 |
图版 | 第62-64页 |
攻读硕士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文章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论文独创声明 | 第66-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