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1 绪论 | 第8-14页 |
| 1.1 引台 | 第8页 |
| 1.2 安全评价 | 第8-10页 |
| 1.3 安全评价分类方法 | 第10-12页 |
| 1.4 本文所做的工作 | 第12-13页 |
| 1.5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13-14页 |
| 2 信息安全及其评估标准 | 第14-20页 |
| 2.1 信息测评标准的发展与联系 | 第14-15页 |
| 2.2 美国可信计算机安全评价标准(TCSEC) | 第15-16页 |
| 2.3 欧洲的安全评价标准(ITSE) | 第16-17页 |
| 2.4 国际通用准则(CC等同GB 18336) | 第17-18页 |
| 2.5 我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划分准则 | 第18-20页 |
| 3 综合评价方法 | 第20-34页 |
| 3.1 综合评价 | 第20-23页 |
| 3.1.1 构成综合评价的主要因素 | 第20-22页 |
| 3.1.2 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 | 第22-23页 |
| 3.2 距离综合评价方法 | 第23-25页 |
| 3.3 灰色关联度评价方法 | 第25-29页 |
| 3.3.1 灰色关联分析(GRA)方法 | 第26-28页 |
| 3.3.2 用灰色关联分析进行综合评价 | 第28-29页 |
| 3.4 DEA方法 | 第29-34页 |
| 3.4.1 面向指标偏好越大越好的数据包络分析 | 第30-31页 |
| 3.4.2 面向指标偏好越小越好的数据包络分析 | 第31-32页 |
| 3.4.3 DEA有效的一个充要条件 | 第32页 |
| 3.4.4 应用DEA方法预测最大风险、估计最小风险层次 | 第32-34页 |
| 3.4.5 DEA有效前沿面整体移动的评价方法 | 第34页 |
| 4 网络全安全评价指标以及权重分配 | 第34-49页 |
| 4.1 建立评价指标的原则 | 第34-36页 |
| 4.2 网络安全指标体系 | 第36-42页 |
| 4.2.1 实体与环境安全 | 第36-38页 |
| 4.2.2 组织管理与安全制度 | 第38-39页 |
| 4.2.3 安全技术措施 | 第39-40页 |
| 4.2.4 网络与通信安全 | 第40-41页 |
| 4.2.5 软件与信息安全 | 第41-42页 |
| 4.3 评价指标的无量纲化预处理 | 第42-43页 |
| 4.4 权重的确定 | 第43-47页 |
| 4.4.1 权的定义 | 第43-44页 |
| 4.4.2 权重确定方法的理论基础 | 第44-45页 |
| 4.4.3 确定权的方法 | 第45-47页 |
| 4.4 权重的归一化处理 | 第47-49页 |
| 5 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 第49-59页 |
| 5.1 网络安全模糊综合评价的可行性 | 第49-50页 |
| 5.2 模糊综合评价的一般程序 | 第50-52页 |
| 5.3 多级模糊综合评判 | 第52-57页 |
| 5.3.1 模糊综合评判数学模型 | 第52页 |
| 5.3.2 多级模糊综合评判模型 | 第52-54页 |
| 5.3.3 模糊合成算子的选择 | 第54-57页 |
| 5.4 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的优缺点 | 第57-59页 |
| 6 综合实例 | 第59-73页 |
| 6.1 某公司网络情况简介 | 第59-61页 |
| 6.2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集 | 第61页 |
| 6.3 指标权重的确立 | 第61-65页 |
| 6.4 多级模糊评价 | 第65-69页 |
| 6.5 评价结果分析 | 第69页 |
| 6.7 网络安全模糊评价系统简介 | 第69-73页 |
| 结论 | 第73-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75-77页 |
| 致谢 | 第77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7-78页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