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干旱黄土丘陵区主要林分的水分生态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 ABSTRACT | 第10-15页 |
| 1 引言 | 第15-16页 |
| 2 研究进展 | 第16-32页 |
| ·土壤物理性质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 ·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 ·土壤入渗研究现状 | 第18-23页 |
| ·土壤入渗过程研究 | 第18-19页 |
| ·土壤渗透模型 | 第19-21页 |
| ·影响土壤入渗的因素 | 第21-23页 |
| ·研究展望 | 第23页 |
| ·土壤水分研究现状 | 第23-26页 |
| ·土壤水分运动规律 | 第23-24页 |
| ·土壤水分测定方法 | 第24-25页 |
| ·林地土壤水分研究现状 | 第25-26页 |
| ·林地耗水研究进展 | 第26-27页 |
| ·植物水分生理的研究 | 第27-32页 |
| ·植物的蒸腾作用 | 第27-28页 |
| ·光合和水分利用效率 | 第28-32页 |
| 3 材料与方法 | 第32-41页 |
| ·实验地概况 | 第32-35页 |
| ·自然概况 | 第33-34页 |
| ·地形地貌特征 | 第33页 |
| ·气候条件 | 第33-34页 |
| ·土壤和土地资源 | 第34页 |
| ·水土流失状况 | 第34页 |
| ·流域植被特征 | 第34-35页 |
| ·主要植物种类 | 第34页 |
| ·主要植被类型及其分布 | 第34-35页 |
| ·社会经济状况 | 第35页 |
| ·林地土壤水文物理性质观测 | 第35-37页 |
| ·林地土壤孔隙与持水状况 | 第35-37页 |
| ·林地土壤水分的入渗特征 | 第37页 |
| ·林地土壤水分时空动态观测 | 第37-38页 |
| ·林木蒸腾耗水观测 | 第38页 |
| ·苗木光合生理特征观测 | 第38-41页 |
| ·试验材料及水分处理 | 第38-39页 |
| ·盆栽试验土壤水分的测定 | 第39-40页 |
| ·苗木生理过程观测 | 第40-41页 |
| 4 结果与分析 | 第41-69页 |
| ·不同立地土壤孔隙及持水状况 | 第41-45页 |
| ·不同坡向土壤孔隙及持水状况 | 第41-43页 |
| ·不同坡位土壤孔隙及持水状况 | 第43页 |
| ·不同林分土壤孔隙及持水状况 | 第43-45页 |
| ·林地土壤水分入渗特征 | 第45-49页 |
| ·不同坡向林地土壤水分入渗特征 | 第45-46页 |
| ·不同坡位林地土壤水分入渗特征 | 第46-47页 |
| ·不同整地方式土壤水分入渗特征 | 第47-48页 |
| ·不同林分土壤水分入渗特征 | 第48-49页 |
| ·林地土壤水分动态 | 第49-55页 |
| ·不同坡向土壤水分动态 | 第49-51页 |
| ·不同坡位土壤水分动态 | 第51页 |
| ·造林类型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 第51-54页 |
| ·阳坡林地 | 第51-53页 |
| ·阴坡林地 | 第53-54页 |
| ·不同整地方法的土壤水分状况 | 第54-55页 |
| ·不同树种的水分生理特征 | 第55-64页 |
|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不同树种生理参数的日变化 | 第55-63页 |
| ·光合作用与水分利用效率的日变化 | 第55页 |
| ·不同树种的适宜土壤水分范围 | 第55-60页 |
| ·有效土壤水分分级 | 第60-63页 |
|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各树种的生理参数的光响应 | 第63-64页 |
| ·不同林分蒸腾耗水特征 | 第64-69页 |
| ·不同树种蒸腾速率日变化动态 | 第64-66页 |
| ·不同林木蒸腾耗水量年内变化动态 | 第66-67页 |
| ·不同林分的降水利用率 | 第67-69页 |
| 5 讨论 | 第69-79页 |
| ·林地土壤孔隙及持水特性 | 第69-70页 |
| ·地形因子的影响 | 第69页 |
| ·林分的影响 | 第69-70页 |
| ·空间变异性 | 第70页 |
| ·林地土壤水分入渗 | 第70-72页 |
| ·坡向的影响 | 第70-71页 |
| ·坡位的影响 | 第71页 |
| ·整地方法的影响 | 第71页 |
| ·林分的影响 | 第71-72页 |
| ·空间变异性 | 第72页 |
| ·林地土壤水分动态 | 第72-74页 |
| ·坡向的影响 | 第72页 |
| ·坡位的影响 | 第72-74页 |
| ·林分的影响 | 第74页 |
| ·空间变异性 | 第74页 |
| ·林木蒸腾耗水 | 第74-75页 |
| ·树木生理过程对土壤水分和有效辐射的响应 | 第75-76页 |
| ·适宜的造林树种及其立地配置 | 第76-79页 |
| ·山杏、山桃 | 第77页 |
| ·刺槐 | 第77页 |
| ·侧柏、油松 | 第77-78页 |
| ·核桃 | 第78页 |
| ·五角枫 | 第78页 |
| ·沙棘、柠条 | 第78-79页 |
| 6 结论 | 第79-83页 |
| ·不同林地土壤水文物理特性 | 第79-80页 |
| ·土壤孔隙及持水状况 | 第79页 |
| ·土壤水分渗透特征 | 第79-80页 |
| ·林地土壤水分时空动态 | 第80-81页 |
| ·林木蒸腾耗水与降水有效利用率 | 第81页 |
| ·树木(苗木)抗旱生理生态特征 | 第81-82页 |
| ·黄土丘陵区树种选择及立地空间配置 | 第82-83页 |
| 参考文献 | 第83-91页 |
| 附录 | 第91-92页 |
| 致谢 | 第92-93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