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17页 |
·目的 | 第10页 |
·背景 | 第10-13页 |
·范围 | 第10-11页 |
·相关领域的前人工作和知识空白 | 第11-13页 |
·单学科突进的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多学科交叉的研究背景 | 第12页 |
·双学科突进的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研究设想或思路及方法 | 第13-15页 |
·研究设想或思路 | 第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预期结果和意义 | 第15-17页 |
·预期结果 | 第15页 |
·意义 | 第15-17页 |
第2章 高校教育学科建设综述 | 第17-43页 |
·“史、论、法”框架 | 第17-18页 |
·高校教育学科建设的历史 | 第17页 |
·高校教育学科建设的理论 | 第17-18页 |
·高校教育学科建设的方法 | 第18页 |
·高校教育学科建设的历史回顾 | 第18-24页 |
·高教学科初创,学界试图寻找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 第18-19页 |
·学科价值认证,学界回应改革与发展的实践需要 | 第19-20页 |
·高教学科再造,多学科视野与高等教育研究反思 | 第20-23页 |
·学科重新定位,高等教育理论探索转向行动研究 | 第23-24页 |
·高校教育学科建设的理论初探 | 第24-29页 |
·内在建制发展不足 | 第24页 |
·外在建制发展过快 | 第24-26页 |
·“早期错入庙门” | 第26-28页 |
·“现在进出两难” | 第28-29页 |
·高校教育学教材建设的情形概览 | 第29-43页 |
·以教材为实例集中比较 | 第29-35页 |
·国外同行探讨方法概览 | 第35-39页 |
·国内同行探讨方法概览 | 第39-43页 |
第3章 高校教育学科建设分析 | 第43-52页 |
·高校教育学科建设史分析 | 第43-45页 |
·通过四阶段回顾而发现规律 | 第43-44页 |
·预测下阶段可能的理论形态即第五阶段的二元“迭交”理论 | 第44-45页 |
·高校教育学科建制论分析 | 第45-48页 |
·从内外建制划分中找准方向 | 第45-47页 |
·以内在建制为取向探索新路 | 第47-48页 |
·高校教育学科构建法分析 | 第48-51页 |
·从以往的研究取经 | 第48-49页 |
·进一步探讨“单、双、多”学科研究方略之间的关系 | 第49-51页 |
·科学预言与哲学反思 | 第51-52页 |
第4章 大学的教育与管理的“迭交”模型 | 第52-59页 |
·宏观模型 | 第52-57页 |
·抽象的形式化模型 | 第52-53页 |
·基本的活动分类模型 | 第53页 |
·聚焦于课程的学科与专业“迭交”模型 | 第53-55页 |
·学科之间的二元“迭交”模型 | 第55-57页 |
·微观模型 | 第57-59页 |
第5章 “迭交”模型应用 | 第59-80页 |
·应用示例之一 | 第59-68页 |
·概要、观点和问题 | 第59页 |
·高校教育与高校管理的整合模式及其内在机理 | 第59-60页 |
·专注高校的教学以及管理的中世纪大学教管模式 | 第60-62页 |
·强调高校的研究以及管理的近现代大学教管模式 | 第62-63页 |
·明确高校的服务以及管理的现当代大学教管模式 | 第63-66页 |
·小结 | 第66-68页 |
·应用示例之二 | 第68-72页 |
·大学的基本职能对宏观模型形成的影响 | 第68页 |
·崭新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对形成“迭交”模型的深层影响 | 第68-70页 |
·宏观与微观“迭交”模型的相辅相成关系 | 第70-72页 |
·应用示例之三 | 第72-80页 |
·教、管、学,即“自主、互动、积累”三个环节良性循环 | 第72-77页 |
·检验和判定第一环节有效性的方法 | 第77-80页 |
第6章 结论 | 第80-84页 |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之处或知识贡献 | 第80页 |
·本研究的研究局限 | 第80-84页 |
·明确学科内在建制的基本概念 | 第80页 |
·确定学科内在建制的基本术语 | 第80-81页 |
·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 第81-82页 |
·进一步强调其意义 | 第82-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