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 第1-22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2 国内外对雨水径流污染的研究现状 | 第12-20页 |
1.2.1 降雨径流污染过程的研究 | 第12-13页 |
1.2.2 雨水径流水质状况研究 | 第13-17页 |
1.2.3 降雨径流模型研究 | 第17-18页 |
1.2.4 降雨径流污染控制方案研究 | 第18页 |
1.2.5 城市生态功能分区研究 | 第18-20页 |
1.3 西安市进行雨水利用及雨水径流水质分析的必要性 | 第20-21页 |
1.4 本论文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2 西安市雨水利用分区研 | 第22-43页 |
2.1 西安市概况 | 第22-31页 |
2.1.1 西安市自然地理环境 | 第22-25页 |
2.1.2 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 第25-27页 |
2.1.3 西安市基础建设概况 | 第27-31页 |
2.2 城市雨水利用分区研究 | 第31-33页 |
2.2.1 对城市进行分区是雨水高效利用的前提 | 第31页 |
2.2.2 影响城市雨水利用的因素分析 | 第31-33页 |
2.2.3 城市雨水利用分区的原则方法 | 第33页 |
2.3 西安市城区的划分 | 第33-37页 |
2.3.1 居住区 | 第34-35页 |
2.3.2 工业区 | 第35页 |
2.3.3 商贸区 | 第35页 |
2.3.4 文教区 | 第35-36页 |
2.3.5 城中村 | 第36页 |
2.3.6 开发区 | 第36页 |
2.3.7 道路广场用地 | 第36-37页 |
2.4 西安市实施规划后的雨水利用前景 | 第37-42页 |
2.4.1 西安市第四次城市总体规划内容 | 第37-41页 |
2.4.2 西安市进行雨水利用的前景 | 第41-42页 |
2.5 小结 | 第42-43页 |
3 西安市不同下垫面雨水径流水质分析 | 第43-77页 |
3.1 雨水径流水质分析实验 | 第43-50页 |
3.1.1 水质分析项目 | 第43-44页 |
3.1.2 水质分析方法及实验设备 | 第44-46页 |
3.1.3 采样点的选取 | 第46-48页 |
3.1.4 降雨情况记录设备 | 第48页 |
3.1.5 雨水径流的取样工具及其研制 | 第48-50页 |
3.1.6 取样方案设计 | 第50页 |
3.2 西安市天然雨水水质状况分析 | 第50-51页 |
3.3 西安市屋面雨水径流水质状况分析 | 第51-64页 |
3.3.1 屋面雨水径流取样点情况 | 第51-53页 |
3.3.2 屋面雨水径流水质状况分析 | 第53-62页 |
3.3.3 屋面径流水质指标间及与外界环境影响分析 | 第62-64页 |
3.4 西安市城市道路雨水径流水质分析 | 第64-73页 |
3.4.1 城市道路的等级划分 | 第64-65页 |
3.4.2 所选研究道路等级及交通量情况 | 第65-67页 |
3.4.3 不同道路的雨水径流水质状况 | 第67-73页 |
3.5 初期弃雨量的确定 | 第73-76页 |
3.6 小结 | 第76-77页 |
4 西安城区雨水可收集利用量计算及雨水利用措施研究 | 第77-86页 |
4.1 西安城区雨水可收集利用量计算 | 第77-79页 |
4.1.1 西安理工大学金花校区概况 | 第77-78页 |
4.1.2 可收集储蓄利用的雨水量计算 | 第78-79页 |
4.2 城市雨水资源化的实现 | 第79-82页 |
4.2.1 雨水渗透 | 第80-81页 |
4.2.2 雨水蓄积 | 第81-82页 |
4.2.3 雨水回灌 | 第82页 |
4.3 适合西安城区的雨水利用措施 | 第82-84页 |
4.3.1 增加雨水就地入渗量 | 第83页 |
4.3.2 修建蓄水池储蓄雨水 | 第83页 |
4.3.3 增加水体面积 | 第83页 |
4.3.4 利用洼地蓄水 | 第83-84页 |
4.3.5 建雨水贮留管道,于污水处理厂处理回用 | 第84页 |
4.3.6 利用城区内封停的自备井进行雨水回灌 | 第84页 |
4.4 小结 | 第84-86页 |
5 结语 | 第86-89页 |
5.1 结论 | 第86-87页 |
5.2 建议 | 第87-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5页 |
致谢 | 第95-96页 |
附录 | 第96-97页 |
附图1 | 第97-98页 |
附图2 | 第98-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