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生活服务技术论文--美食学论文

关于陆羽《茶经》中饮茶观点的研究

中文摘要第1-7页
英文摘要第7-15页
第一章 序论第15-19页
 1.1 研究目的第15-17页
 1.2 研究方法第17-19页
第二章 陆羽的生平及茶道第19-37页
 2.1 陆羽的生平第19-25页
 2.2 《茶经》与茶道精神第25-29页
 2.3 陆羽撰写《茶经》的历程第29-37页
  2.3.1 陆羽撰写《茶经》的动机第29-30页
  2.3.2 撰写《茶经》的历程第30-37页
第三章 《茶经》中关于饮茶器具的论述及其发展变化第37-58页
 3.1 “茶具”与“茶器”的内涵第37-38页
 3.2 茶具的起源与演变第38-43页
  1) 唐代以前的茶具第38页
  2) 唐代的茶具第38-39页
  3) 宋代的茶具第39-40页
  4) 元代的茶具第40页
  5) 明代的茶具第40-42页
  6) 清代的茶具第42-43页
 3.3 陆羽《茶经》里的主要饮茶器皿种类第43-48页
  1) 生火器皿第44-45页
  2) 煮茶器皿第45页
  3) 炙茶、碾茶、量茶器皿第45-46页
  4) 盛水、滤水和取水、分茶器皿第46页
  5) 盛盐、取盐器皿第46-47页
  6) 饮茶器皿第47页
  7) 清洁器皿第47页
  8) 盛贮和陈列器皿第47-48页
 3.4 《茶经》中的饮茶器皿对唐代以后的饮茶器皿产生的影响第48-58页
第四章 《茶经》中关于饮茶方法的论述及其发展变化第58-92页
 4.1 煮茶的内容第58-71页
  1) 炙烤饼茶第58-59页
  2) 煮茶用火第59-60页
  3) 煮茶用水第60-62页
  4) 碾茶与筛茶第62页
  5) 煮茶第62-66页
  6) 酌茶第66-71页
 4.2 饮茶第71-74页
 4.3 饮茶方法的发展变化第74-82页
  1) 唐代以前的饮茶法第74-75页
  2) 唐代的煮茶法第75-76页
  3) 宋代的点茶法第76-77页
  4) 过渡期的元代饮茶方法第77-78页
  5) 明代的泡茶法第78-79页
  6) 清代的泡茶法第79-82页
 4.4 《茶经》中提出的“三沸”温度考证及“沫饽”与“茶汤”化学成分比较实验第82-92页
  1 材料和方法第82-85页
   1.1 材料第82页
   1.2 实验处理第82-83页
    1.2.1 “三沸”温度验证第82-83页
    1.2.2 不同煮泡温度对茶汤化学成分、色差指标和感官评价的影响第83页
    1.2.3 “沫饽”的制备第83页
   1.3 分析方法第83-84页
    1.3.1 茶汤中茶多酚、氨基酸和固形物浓度分析第83页
    1.3.2 茶汤中儿茶素组成和咖啡因分析第83-84页
    1.3.3 茶汤的色差指标分析第84页
    1.3.4 茶汤的感官审评第84页
    1.3.5 茶汤的茶皂素分析第84页
   1.4 统计分析第84-85页
  2 结果和分析第85-91页
   2.1 “三沸”温度考证及其对茶汤化学成分等的影响第85-88页
    2.1.1 “三沸”温度第85页
    2.1.2 不同煮泡温度对茶汤化学成分的影响第85-87页
    2.1.3 不同煮泡温度对茶汤色差指标的影响第87页
    2.1.4 不同煮泡温度茶汤感官评价结果第87-88页
   2.2 “沫饽”与“茶汤”主要化学成分的区别第88-91页
  3 结论第91-92页
第五章 《茶经》中关于饮茶文化的论述及其发展第92-113页
 5.1 唐代饮茶文化得以盛行的原因第92-103页
  1) 历史条件第92页
  2) 经济与文化的稳定第92-93页
  3) 佛教与道教的盛行第93-96页
  4) 贡茶的兴起第96-98页
  5) 科举制度与诗风蔓延第98-99页
  6) 禁酒令措施第99-100页
  7) 温暖的气候第100-101页
  8) 《茶经》的问世第101-103页
 5.2 唐代的饮茶风俗第103-113页
  5.2.1 清饮文化与调饮文化第103-106页
   1) 清饮文化第103-104页
   2) 调饮文化第104-106页
  5.2.2 《茶经》中介绍的饮茶风俗第106-113页
   1) 痷茶第106-108页
   2) 混茶(与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等一起久煮之茶)第108-110页
   3) 点茶第110-113页
第六章 《茶经》中关于茶品质及其影响因素的论述第113-135页
 6.1 茶品质与茶区第113-126页
  6.1.1 影响茶品质的生态要素第113-116页
   1) 光照与名茶品质的关系第113-114页
   2) 温度与名茶品质的关系第114页
   3) 湿度与名茶品质的关系第114-115页
   4) 土壤与名茶品质的关系第115-116页
  6.1.2 《茶经》中论述的茶品质第116-120页
   1) 茶树的生态环境第116页
   2) 茶叶颜色与形态第116-118页
   3) 适合茶树栽培的土壤第118页
   4) 茶叶采摘时期第118-120页
  6.1.3 《茶经·八之出》中介绍的茶区第120-122页
  6.1.4 《茶经》与《唐国史补》中介绍的唐代名茶第122-126页
 6.2 茶品质与制茶第126-135页
  6.2.1 采制工具第126-130页
   1) 采茶工具第126-127页
   2) 蒸茶工具第127页
   3) 捣茶工具第127页
   4) 拍茶工具第127-128页
   5) 焙茶工具第128-129页
   6) 穿茶工具第129页
   7) 封茶工具第129-130页
  6.2.2 制茶工艺第130-132页
   1) 采茶第130页
   2) 蒸茶第130页
   3) 捣茶第130页
   4) 拍茶第130-131页
   5) 焙茶第131页
   6) 穿茶第131页
   7) 封茶第131-132页
  6.2.3 饼茶品质的鉴别第132-135页
第七章 结论第135-143页
参考文献第143-148页
附录第148-160页

论文共1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生物结构色及人工构色研究
下一篇:刍论道路交通事故的归责原则与责任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