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1页 |
1.1 血管内皮细胞 | 第10-12页 |
1.1.1 血管舒张因子 | 第10-11页 |
1.1.2 内皮素 | 第11页 |
1.1.3 血管紧张素 | 第11页 |
1.1.4 细胞黏附分子 | 第11-12页 |
1.1.5 其他因子 | 第12页 |
1.2 活性氧 | 第12-14页 |
1.2.1 活性氧的产生 | 第12-13页 |
1.2.2 活性氧的消除 | 第13-14页 |
1.2.2.1 活性氧清除的酶促体系 | 第13-14页 |
1.2.2.2 活性氧清除的非酶体系 | 第14页 |
1.3 活性氧的信号通路 | 第14-17页 |
1.3.1 MAPK 路径 | 第15-16页 |
1.3.2 蛋白激酶C的磷酸化 | 第16页 |
1.3.3 转录因子途径 | 第16-17页 |
1.4 复方丹参滴丸的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4.1 丹参及丹酚酸B | 第17-18页 |
1.4.1.1 防治动脉粥样硬化 | 第17-18页 |
1.4.1.2 保护心肌作用 | 第18页 |
1.4.1.3 诱导细胞凋亡 | 第18页 |
1.4.1.4 抗肝损伤、肝纤维化作用 | 第18页 |
1.4.1.5 其他功能 | 第18页 |
1.4.2 三七 | 第18-19页 |
1.4.3 冰片 | 第19页 |
1.4.4 复方丹参滴丸 | 第19页 |
1.5 本文的研究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1.5.1 研究意义 | 第20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第二章 复方丹参的体外化学抗氧化活性 | 第21-33页 |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1-24页 |
2.1.1 实验药品和试剂 | 第21页 |
2.1.2 实验器材 | 第21页 |
2.1.3 实验设计 | 第21-23页 |
2.1.3.1 药物清除DPPH 自由基能力的检测 | 第21-22页 |
2.1.3.2 药物清除超氧阴离子能力的检测 | 第22页 |
2.1.3.3 药物抑制羟基自由基产生能力的检测 | 第22-23页 |
2.1.3.4 药物螯合亚铁离子能力的检测 | 第23页 |
2.1.3.5 药物还原力的检测 | 第23页 |
2.1.3.6 药物清除过氧化氢能力检测 | 第23页 |
2.1.4 数据处理 | 第23-24页 |
2.2 结果与讨论 | 第24-31页 |
2.2.1 药物对 DPPH 自由基的消除作用 | 第24-25页 |
2.2.2 药物对超氧阴离子的清除作用 | 第25-26页 |
2.2.3 药物消除羟基自由基产生的能力 | 第26-27页 |
2.2.4 药物对亚铁离子的螯合作用 | 第27-28页 |
2.2.5 药物的还原力 | 第28-29页 |
2.2.6 药物对过氧化氢的消除能力 | 第29-31页 |
2.3 小节 | 第31-33页 |
第三章 复方丹参对氧化损伤的血管内皮细胞活力的保护效应 | 第33-40页 |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3-35页 |
3.1.1 实验药品和试剂 | 第33页 |
3.1.2 实验器材 | 第33页 |
3.1.3 实验设计 | 第33-35页 |
3.1.3.1 细胞培养 | 第34页 |
3.1.3.2 药物处理 | 第34页 |
3.1.3.3 细胞活力检测 | 第34-35页 |
3.1.4 数据处理 | 第35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35-39页 |
3.2.1 不同浓度 H_2O_2损伤对细胞活力的影响 | 第35页 |
3.2.2 丹参提取物对 H_2O_2损伤的细胞的保护作用 | 第35-36页 |
3.2.3 三七提取物对 H_2O_2损伤的细胞的保护作用 | 第36-37页 |
3.2.4 复方丹参对 H_2O_2损伤的细胞的保护作用 | 第37页 |
3.2.5 丹参素对 H_2O_2损伤的细胞的保护作用 | 第37-38页 |
3.2.6 丹酚酸 B 对 H_2O_2损伤的细胞的保护作用 | 第38-39页 |
3.3 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丹酚酸B 对内皮细胞内氧化还原体系的影响 | 第40-47页 |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40-43页 |
4.1.1 实验药品和试剂 | 第40页 |
4.1.2 实验器材 | 第40页 |
4.1.3 实验设计 | 第40-43页 |
4.1.3.1 细胞培养 | 第40页 |
4.1.3.2 药物处理 | 第40-41页 |
4.1.3.3 总蛋白的提取 | 第41页 |
4.1.3.4 蛋白质浓度的测定及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41-42页 |
4.1.3.5 细胞内 ROS 的检测 | 第42页 |
4.1.3.6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测定 | 第42页 |
4.1.3.7 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测定 | 第42-43页 |
4.1.3.8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测定 | 第43页 |
4.1.4 数据处理 | 第43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43-46页 |
4.2.1 丹酚酸 B 对 H_2O_2损伤的细胞内 ROS 的影响 | 第43页 |
4.2.2 丹酚酸 B 对 H_2O_2损伤的细胞内 SOD 活力的影响 | 第43-44页 |
4.2.3 丹酚酸 B 对 H_2O_2损伤的细胞内 CAT 活力的影响 | 第44-45页 |
4.2.4 丹酚酸 B 对 H_2O_2损伤的细胞内 GPX 活力的影响 | 第45-46页 |
4.3 小结 | 第46-47页 |
第五章 丹酚酸 B 抗氧化的细胞内信号机理 | 第47-57页 |
5.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47-49页 |
5.1.1 实验药品和试剂 | 第47页 |
5.1.2 实验器材 | 第47页 |
5.1.3 实验设计 | 第47-49页 |
5.1.3.1 细胞培养 | 第47-48页 |
5.1.3.2 药物处理 | 第48页 |
5.1.3.3 总蛋白的提取 | 第48页 |
5.1.3.4 核蛋白的提取 | 第48页 |
5.1.3.5 Western 杂交 | 第48-49页 |
5.2 结果与讨论 | 第49-56页 |
5.2.1 丹酚酸 B 对 H_2O_2损伤的细胞内 ERK 活化的影响 | 第49-50页 |
5.2.2 丹酚酸 B 对 H_2O_2损伤的细胞内 JNK 活化的影响 | 第50-51页 |
5.2.3 丹酚酸 B 对 H_2O_2 损伤的细胞内 P38 活化的影响 | 第51-53页 |
5.2.4 丹酚酸 B 对 H_2O_2 损伤的细胞内 PKCα活化的影响 | 第53-54页 |
5.2.5 丹酚酸 B 对 H_2O_2 损伤的细胞核内 NF-iκBp65 活化的影响 | 第54-55页 |
5.2.6 丹酚酸 B 对 H_2O_2 损伤的细胞黏附分子 ICAM-1 分泌的影响 | 第55-56页 |
5.3 小结 | 第56-5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7-59页 |
6.1 结论 | 第57页 |
6.2 展望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8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