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4页 |
·立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8-9页 |
·加氢脱硫技术和生物脱硫技术比较 | 第9-10页 |
·加氢脱硫技术及其特点 | 第9页 |
·生物脱硫技术及其特点 | 第9-10页 |
·加氢脱硫技术和生物脱硫技术的关系 | 第10页 |
·生物脱硫技术的发展 | 第10-18页 |
·脱硫微生物的筛选及脱硫途径 | 第11-13页 |
·酶学及基因组研究 | 第13-14页 |
·脱硫微生物菌株的优化 | 第14-18页 |
·长期底物驯化 | 第15页 |
·优化工艺过程 | 第15页 |
·诱变育种 | 第15-17页 |
·构建基因工程菌 | 第17-18页 |
·BDS 的研究机构介绍 | 第18-23页 |
·Energy Biosystems Corporation | 第18-19页 |
·Petroleum Energy Center | 第19-22页 |
·Tottori University | 第22-23页 |
·中科院 | 第23页 |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实验方法 | 第24-31页 |
·药品及仪器 | 第24-26页 |
·药品 | 第24-25页 |
·仪器 | 第25-26页 |
·菌种的筛选分离和培养 | 第26-27页 |
·菌种鉴定 | 第27-29页 |
·培养特征观察 | 第27页 |
·个体形态观察 | 第27页 |
·生理生化试验 | 第27-29页 |
·分析方法 | 第29-31页 |
·水相中 DBT 及其最终代谢物的分析 | 第29-30页 |
·真实柴油的含硫量分析 | 第30页 |
·菌体浓度测量 | 第30-31页 |
第三章 菌种的分离纯化,降解能力考察及分类鉴定 | 第31-44页 |
·菌种的筛选分离 | 第31-36页 |
·样本的采集和预处理 | 第31-32页 |
·目标菌的富集 | 第32页 |
·菌种的初筛 | 第32页 |
·菌种的复筛 | 第32-33页 |
·菌种的保藏 | 第33-3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4-36页 |
·EBT-2 脱硫能力的考察 | 第36-40页 |
·水相中降解能力的考察 | 第37-39页 |
·不同浓度的Na_2SO_4的抑制考察 | 第39页 |
·不同浓度的2-HBP 的抑制考察 | 第39-40页 |
·降解真实柴油中有机硫能力的考察 | 第40页 |
·EBT-2 菌种的鉴定 | 第40-43页 |
·培养特征 | 第41页 |
·个体形态 | 第41-42页 |
·生理生化试验 | 第42-43页 |
·鉴定结果 | 第43页 |
·本章总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激光诱变育种工艺的研究 | 第44-52页 |
·激光器的规格描述和激光诱变的流程 | 第44-47页 |
·激光器的规格描述和参数计算 | 第44-45页 |
·激光诱变的操作流程 | 第45-47页 |
·激光诱变结果 | 第47-50页 |
·突变株EBT-2A 的遗传稳定性考察 | 第48页 |
·突变株EBT-2A 水相中降解 DBT 的能力考察 | 第48-50页 |
·突变株EBT-2A 降解真实柴油中有机硫的能力考察 | 第50页 |
·本章总结 | 第50-52页 |
第五章 水相中静止细胞降解 DBT 的反应动力学研究 | 第52-63页 |
·静止细胞的制备工艺 | 第53页 |
·动力学模型方程的建立 | 第53-55页 |
·基质消耗动力学 | 第53-54页 |
·产物生成动力学 | 第54-55页 |
·反应动力学研究 | 第55-62页 |
·原始株的反应动力学研究 | 第55-58页 |
·突变株的反应动力学研究 | 第58-62页 |
·本章总结 | 第62-63页 |
第六章 结论及建议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附 录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