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油气田开发与开采论文--气田开发与开采论文--气田提高采收率方法论文

沙罐坪气田石炭系气藏稳产措施研究

摘要第1-3页
Abstract第3-8页
1 绪论第8-11页
 1.1 研究目的意义第8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8-9页
 1.3 论文的技术路线和关键技术第9-10页
 1.4 论文主要工作第10-11页
2 沙罐坪气田石炭系气藏开发概况第11-17页
 2.1 气藏地理位置及环境第11页
 2.2 勘探简况第11-13页
 2.3 开发简况第13-16页
  2.3.1 试采阶段第14-15页
  2.3.2 正规开发稳产阶段第15-16页
 2.4 目前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16-17页
3 气藏描述第17-36页
 3.1 地层特征第17-19页
  3.1.1 地层岩、电性特征第18页
  3.1.2 石炭系地层厚度分布特征第18-19页
 3.2 构造特征第19-25页
  3.2.1 资料运用第19页
  3.2.2 地震资料的处理和应用第19-20页
  3.2.3 图件编制第20-21页
  3.2.4 构造综述第21-24页
  3.2.5 成果的可靠性分析第24页
  3.2.6 新老成果对比第24-25页
 3.3 储层特征第25-32页
  3.3.1 储集空间类型第25-26页
  3.3.2 储层物性特征第26-28页
  3.3.3 储层裂缝特征第28-29页
  3.3.4 岩石孔隙结构特征第29-31页
  3.3.5 储集岩分类及评价第31-32页
  3.3.6 储层分布特征第32页
 3.4 原始气水界面及气水关系第32-33页
 3.5 流体性质第33-34页
  3.5.1 天然气性质第33页
  3.5.2 凝析水性质第33-34页
 3.6 地层温度及地层压力第34-35页
  3.6.1 地层温度第34-35页
  3.6.2 原始地层压力第35页
 3.7 气藏类型第35-36页
4 气藏储量复核第36-51页
 4.1 容积法复核储量第36-44页
  4.1.1 储量参数的计算第36-40页
  4.1.2 储量分级第40页
  4.1.3 容积法储量计算第40-41页
  4.1.4 容积法储量复核结果分析及评价第41-44页
 4.2 动态法复核储量第44-48页
  4.2.1 井底压力计算第44-45页
  4.2.2 地层压力点的选取第45-46页
  4.2.3 单井压降储量累积第46-48页
  4.2.4 气藏压降储量第48页
 4.3 数模复算储量第48-49页
 4.4 历次储量结果综合对比分析第49-50页
 4.5 可采储量第50-51页
5 气藏动态特征及方案实施效果评价第51-65页
 5.1 气藏开采动态特征第51-56页
  5.1.1 储层低孔低渗、非均质强决定气井产能低、分布不均第51-53页
  5.1.2 气藏主体开采均衡、采出程度高,边部开采程度低第53页
  5.1.3 气藏表现为一个统一的压力系统第53页
  5.1.4 气井不产地层水,只产凝析水第53-54页
  5.1.5 气井普遍存在井底积液问题,影响气井正常生产第54-55页
  5.1.6 部分井油管有穿孔或断裂的现象第55-56页
 5.2 开发方案实施效果评价第56-65页
  5.2.1 开发方案简介第56页
  5.2.2 开发方案执行情况第56-57页
  5.2.3 方案实施效果评价第57-65页
6 产能影响因素及稳产措施研究第65-77页
 6.1 气藏目前产能预测第65-67页
  6.1.1 气藏目前总产能第65-66页
  6.1.2 目前生产能力第66-67页
  6.1.3 气井合理配产范围第67页
 6.2 影响气井产能的因素分析第67-69页
  6.2.1 气井配产偏高,地层能量补充不及时,部分低产井难以持续生产第67-68页
  6.2.2 试井解释污染系数均为负值,表明井底污染对气井产能影响小第68页
  6.2.3 气田输压高,降低了生产压差,限制了气井产能第68页
  6.2.4 井筒(底)积液是影响气井产能的主要因素第68-69页
 6.3 气井稳产措施第69-77页
  6.3.1 气井分类管理,合理配产与提产排液相结合,连续稳定带水生产第69-71页
  6.3.2 试验和推广排水采气工艺,提高气井带液能力第71-75页
  6.3.3 定期关井复压,恢复地层能量和气井生产压力第75页
  6.3.4 采用增压开采,降低井口压力,延长气井稳产期第75-76页
  6.3.5 恢复有潜力的停产井,确保气藏开采规模第76-77页
7 数值模拟研究第77-83页
 7.1 模拟器的选择第77页
 7.2 气藏数值模型第77-78页
  7.2.1 网格模型第77-78页
  7.2.2 静态模型第78页
  7.2.3 动态参数第78页
  7.2.4 其它参数第78页
 7.3 历史拟合第78-80页
  7.3.1 历史拟合工作制度和主要指标第78-79页
  7.3.2 调参原则第79页
  7.3.3 历史拟合结果第79-80页
 7.4 历史拟合对气藏的认识第80-83页
  7.4.1 储层参数第80页
  7.4.2 井间连通关系第80-81页
  7.4.3 原始储量第81页
  7.4.4 气藏剩余储量分析第81-83页
8 气藏调整方案及动态预测第83-88页
 8.1 调整方案的编制第83-85页
  8.1.1 调整方案编制原则第83页
  8.1.2 开采方式第83页
  8.1.3 开发规模第83-84页
  8.1.4 单井配产第84页
  8.1.5 对比方案描述第84-85页
 8.2 调整方案的预测第85页
  8.2.1 预测条件限制第85页
  8.2.2 指标预测结果第85页
 8.3 方案对比和优选第85-88页
9 主要结论与认识第88-90页
致谢第90-91页
参考文献第91-92页
附图第92-154页

论文共1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复方丹参对氧化损伤的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机理
下一篇:盐溶液中沉淀聚合法制备阴离子型丙烯酰胺类聚电解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