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2页 |
·选题背景 | 第8-9页 |
·城市形象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软实力 | 第8页 |
·城市形象的构建和传播的理论、实践体系尚未健全 | 第8页 |
·公共关系理论在形象塑造和传播管理中的应用日益成熟 | 第8-9页 |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9页 |
·定性分析法 | 第9页 |
·理论与实证分析相结合 | 第9页 |
·归纳法与演绎法相结合 | 第9页 |
·研究价值 | 第9-10页 |
·理论价值 | 第9-10页 |
·实践价值 | 第10页 |
·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解决问题 | 第11-12页 |
第2章 城市形象与公共关系传播概念的界定 | 第12-15页 |
·城市形象概念界定 | 第12页 |
·公共关系概念界定 | 第12-13页 |
·公共关系对城市形象构建和传播的作用 | 第13-15页 |
·城市形象的构建和传播需要公共关系思维 | 第13页 |
·公共关系可以提升城市形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促进城市发展 | 第13-14页 |
·公共关系可以有效地应对城市形象危机 | 第14-15页 |
第3章 公共关系视角下的城市形象构建 | 第15-20页 |
·企业CIS体系的参考 | 第15-16页 |
·城市形象的CIS体系构建 | 第16-20页 |
·理念识别 | 第16页 |
·行为识别 | 第16-18页 |
·视觉识别 | 第18-20页 |
第4章 公共关系视角下的城市形象传播模式构建 | 第20-23页 |
·城市形象公关传播模式理论与实践价值 | 第20-21页 |
·理论价值 | 第20-21页 |
·实践价值 | 第21页 |
·公关传播模式解析 | 第21-22页 |
·双向沟通中心模式的主体运行分析 | 第21页 |
·双向沟通中心模式总体流程运行分析 | 第21-22页 |
·公关传播模式的特征 | 第22-23页 |
·创新性 | 第22页 |
·系统性 | 第22页 |
·复杂性 | 第22-23页 |
第5章 城市形象公关传播模式整体流程的内容分析 | 第23-42页 |
·城市形象公关传播的主体解析 | 第23-25页 |
·政府——城市形象公关传播的管理者和引导者 | 第23-24页 |
·企业——城市形象公关传播的活力因子 | 第24-25页 |
·居民——城市形象公关传播的“二传手” | 第25页 |
·非营利组织——城市形象公关传播的助推器 | 第25页 |
·公共关系视角下的城市形象传播主体的公关素养 | 第25-31页 |
·政府部门应该具备的公关素养 | 第26-30页 |
·企业应具备的公关素养——提升企业对城市形象传播的参与度 | 第30页 |
·市民应该具备的公关素养 | 第30-31页 |
·公共关系视角下的公众解析 | 第31-33页 |
·城市形象传播公众组成 | 第31-32页 |
·公共关系视角下的城市形象传播公众分类 | 第32-33页 |
·城市形象公关传播的媒介解析 | 第33-37页 |
·印刷媒介 | 第34-35页 |
·电子媒介 | 第35页 |
·网络媒介 | 第35-37页 |
·城市形象公关传播原则 | 第37-38页 |
·权威性原则 | 第37页 |
·个性化原则 | 第37页 |
·认同感原则 | 第37页 |
·以人为本原则 | 第37-38页 |
·城市形象传播的公关策略应用分析 | 第38-42页 |
·城市形象建立初期的传播策略选择 | 第38-39页 |
·城市形象的传播期公关策略的选择 | 第39-40页 |
·城市形象的维护期公关策略的选择 | 第40-42页 |
第6章 我国城市形象公关传播过程中的误区及对策 | 第42-46页 |
·我国城市公关传播存在的误区 | 第42-43页 |
·公关传播方式雷同,创意不足 | 第42页 |
·公关传播活动缺少联动性和大局观 | 第42-43页 |
·城市形象的传播缺乏公众基础 | 第43页 |
·缺乏城市形象危机管理意识 | 第43页 |
·正确开展城市形象公关传播的对策 | 第43-46页 |
·城市形象公关传播应具有权威性 | 第43-44页 |
·建立良好的全民公关氛围 | 第44-45页 |
·引入专业机构为城市形象传播服务 | 第45页 |
·建立有效的城市形象危机处理机制 | 第45-46页 |
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个人简介 | 第49-50页 |
导帅简介 | 第50-51页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