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12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6-7页 |
二、 学术史回顾 | 第7-8页 |
三、 “谣”和“谚”的辨析 | 第8-10页 |
四、 关于近世化的概念 | 第10-12页 |
第一章 谣谚与宋代的政治 | 第12-30页 |
第一节 宋代社会之等级身份变迁 | 第12-19页 |
一、 “富儿更替做”:变动不居的身份地位 | 第12-15页 |
二、 “十年勤苦无人问,一日成名天下知”:谣谚与科举 | 第15-19页 |
第二节 重文轻武的官僚体制 | 第19-28页 |
一、 “元丰济济称多士”:朝廷中的文官 | 第20-23页 |
二、 “百万生灵由五十学士”:重文轻武的表现和影响 | 第23-28页 |
第三节 “捉贼须捉赃,捉奸须捉双”:谣谚与宋代的法律 | 第28-30页 |
第二章 从谣谚看宋代的经济 | 第30-43页 |
第一节 “天上天堂,地下苏杭”:繁荣的城市经济 | 第30-35页 |
一、 “杭人一日喫三十丈木头”:杭城的消费 | 第30-31页 |
二、 “东菜西水,南柴北米”:杭州的日用供应 | 第31-34页 |
三、 “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累家”:发达的服务业 | 第34-35页 |
第二节 “军不如县,县不如镇”:草市镇的兴起 | 第35-37页 |
第三节 “使到十八九,纸钱飞上天”:纸币的出现和使用 | 第37-40页 |
第四节 “今年自家雪里冻杀,不知明年甚人喫大碗不托”:严重的贫富分化 | 第40-43页 |
第三章 谣谚与文化教育 | 第43-50页 |
第一节 谣谚所反映的宋代学术 | 第43-44页 |
第二节 谣谚所反映的宋代教育机构 | 第44-50页 |
一、 “有发头陀寺,无官御史台”:宋代的中央学府太学 | 第45-46页 |
二、 “道林三百众,书院一千徒”:盛极一时的民间教育机构书院 | 第46-47页 |
三、 “一学许周查”:深入地方的州县学、乡校;“都都平丈我,学生满堂坐。郁郁乎文哉,学生都不来”:良莠不齐的村学。 | 第47-50页 |
第四章 谣谚与宋代的社会生活 | 第50-64页 |
第一节 “近来世俗多颠倒,只重衣衫不重人”:社会风气的变化 | 第50-51页 |
第二节 “闲时不烧香,急则抱佛脚”:世俗化的宗教 | 第51-53页 |
第三节 “苏杭两浙,春寒秋热。对面厮啜,背地厮说”:自然与风土民情 | 第53-57页 |
第四节 “王太祝生前嫁妇,侯工部死后休妻”:婚姻家庭 | 第57-60页 |
第五节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世间俚语往往极有理者” | 第60-64页 |
第五章 从谣谚本身的特点看宋代社会 | 第64-74页 |
第一节 宋代谣谚的特点 | 第64-70页 |
第二节 宋代谣谚的社会功能 | 第70-72页 |
第三节 宋代谣谚的传播 | 第72-74页 |
结束语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3页 |
附录一 | 第83-93页 |
附录二 | 第93-94页 |
后记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