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 第1-16页 |
·文献综述 | 第8-14页 |
·临界功率测试理论及其发展历史 | 第8-9页 |
·CP与AWC重复测定的可靠性 | 第9-10页 |
·CP与AWC评定机体运动能力的有效性 | 第10-11页 |
·临界功率测试理论的应用 | 第11-12页 |
·临界功率理论的引入及其三种不同模型 | 第12-14页 |
·选题依据 | 第14-16页 |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 第16-20页 |
·研究对象 | 第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6-20页 |
·VO_(2max)的测定 | 第16-17页 |
·临界功率测试模型测试 | 第17-18页 |
·血乳酸的测定 | 第18页 |
·如何建立速度-疲劳时间之间的关系 | 第18-19页 |
·确定AWC和A的相对吸氧量 | 第19页 |
·数据处理 | 第19-20页 |
3 实验结果 | 第20-27页 |
·各次运动测试成绩、平均功率、运动后即刻心率和运动后血乳酸浓度的变化 | 第20页 |
·利用双参数模型获得的方程图形和参数值 | 第20-23页 |
·利用三参数模型和指数模型获得的方程图形和参数值 | 第23-25页 |
·V_(2000m)实际值与CV以及V_(2000m)计算值之间的相关性 | 第25-27页 |
4 讨论 | 第27-33页 |
·本研究使用的运动测试模式是否有效 | 第27-29页 |
·运动测试次数的合理性 | 第27页 |
·运动测试持续时间和两次测试之间间隔时间的合理性 | 第27-28页 |
·疲劳时间、平均功率、运动后即刻心率和运动后血乳酸浓度等指标的变化 | 第28-29页 |
·V_(2000m)运动测试是否能提高模型对速度和疲劳时间关系的描述效果 | 第29-30页 |
·三类模型之间的比较 | 第30-31页 |
·预测2000m赛艇测功仪成绩 | 第31-33页 |
5 结论与后期研究 | 第33-35页 |
6 参考文献 | 第35-40页 |
7 致谢 | 第40-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