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11页 |
第一章 概述 | 第11-21页 |
·可持续发展 | 第11-13页 |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 第11-12页 |
·可持续发展与教育的关系 | 第12-13页 |
·人的可持续发展 | 第13-14页 |
·人的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 第13-14页 |
·人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 第14页 |
·职业学校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 第14-21页 |
·职业学校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内涵 | 第14-15页 |
·职业学校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特征 | 第15-16页 |
·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 第16-17页 |
·职业学校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内容 | 第17-21页 |
第二章 职业学校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现状调查分析 | 第21-45页 |
·职业学校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现状调查 | 第21-22页 |
·研究目的 | 第21页 |
·研究方法 | 第21页 |
·数据分析 | 第21-22页 |
·调查结果及分析 | 第22-41页 |
·学生问卷情况综合统计结果 | 第22-24页 |
·评估学生发展的自由式问题统计结果 | 第24-26页 |
·开放式问题统计结果 | 第26-28页 |
·职业学校学生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综合评价 | 第28-32页 |
·按性别统计评估学生能力 | 第32-35页 |
·按学校性质统计学生能力评估结果 | 第35-38页 |
·按学生来自地区统计学生能力评估结果 | 第38-41页 |
·职业学校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41-42页 |
·影响职业学校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原因 | 第42-45页 |
·职业教育理念陈旧 | 第42页 |
·职业教育定位不准 | 第42-43页 |
·职业教育课程模式适应性不强 | 第43页 |
·职业学校教师教学方法陈旧 | 第43页 |
·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落后 | 第43-44页 |
·职业学校评价体系单一 | 第44页 |
·职业学校教师培养机制不健全. | 第44-45页 |
第三章 职业学校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 第45-51页 |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职业学校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来源 | 第45-46页 |
·终身教育理论——职业学校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依据 | 第46-48页 |
·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职业学校学生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理论基础 | 第48-51页 |
第四章 职业教育模式和教学体系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比较研究 | 第51-63页 |
·英国职业教育课程模式与学生可持续发展 | 第51-53页 |
·中、英国课程模式的比较与学生可持续发展 | 第51-52页 |
·BTEC与学生可持续发展 | 第52-53页 |
·美国职业教育体系和课程模式教育与学生可持续发展 | 第53-58页 |
·美国生计教育和职业群集课程与学生可持续发展 | 第53-56页 |
·AOI与学生可持续发展 | 第56-57页 |
·《2061 年计划》与学生可持续发展 | 第57-58页 |
·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职业教育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 第58-60页 |
·对我国职业学校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比较分析的启示和借鉴 | 第60-63页 |
第五章 解决职业学校学生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策略研究 | 第63-74页 |
·更新职业教育理念 | 第63-64页 |
·建立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教育观理念 | 第63页 |
·建立职业教育现代化理念 | 第63页 |
·建立职业教育社会化理念 | 第63页 |
·建立职业教育终身化理念 | 第63-64页 |
·构建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结构 | 第64-65页 |
·构建职业体系结构的必要性 | 第64-65页 |
·构建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和结构的基本要求 | 第65页 |
·准确定位培养目标 | 第65-67页 |
·当前培养目标存在的问题 | 第66页 |
·明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 | 第66-67页 |
·进行课程模式和教学体系的改革 | 第67-69页 |
·确立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指导思想 | 第67-68页 |
·建立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课程模式 | 第68页 |
·确立可持续发展教育教学的任务 | 第68-69页 |
·完善办学条件 | 第69页 |
·改善教学设施和场地 | 第69页 |
·改善教学环境 | 第69页 |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职业教育教师队伍 | 第69-70页 |
·改革师资培养体制 | 第69-70页 |
·扩展教师活动空间 | 第70页 |
·树立可持续发展教学评价观 | 第70-74页 |
·树立教学评价取向未来观与评价内容整体观 | 第71页 |
·树立教学功能多元观与评价时空开放观 | 第71-72页 |
·树立教学评价结果发展观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6页 |
附录 | 第76-82页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