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英文摘要 | 第8-10页 |
第一章 玉米纹枯病抗源种质筛选与鉴定 | 第10-38页 |
摘要 | 第10页 |
1. 文献综述及立题意义 | 第10-18页 |
1.1 玉米纹枯病危害症状 | 第11-12页 |
1.2 玉米纹枯病病源学特征 | 第12页 |
1.3 玉米纹枯病生物学特性 | 第12-13页 |
1.4 玉米纹枯病的发生、发展特点 | 第13-14页 |
1.5 纹枯病的致病机理 | 第14-15页 |
1.6 纹枯病的抗病机理 | 第15-16页 |
1.7 玉米纹枯病的防治 | 第16-17页 |
1.8 玉米纹枯病抗源筛选的意义 | 第17-18页 |
2. 筛选鉴定材料和方法 | 第18-24页 |
2.1 供试材料 | 第18-19页 |
2.1.1 第一组材料 | 第18页 |
2.1.2 第二组材料 | 第18-19页 |
2.1.3 第三组材料 | 第19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19-21页 |
2.2.1 田间试验 | 第19-20页 |
2.2.2 菌株来源及培养方法 | 第20页 |
2.2.3 接种方法 | 第20-21页 |
2.3 病情调查记载方法 | 第21-24页 |
3. 鉴定结果 | 第24-31页 |
3.1 第一组试验结果 | 第24-25页 |
3.1.1 不同自交系间抗性差异 | 第24页 |
3.1.2 不同菌株来源各自交系间抗性差异 | 第24-25页 |
3.2 第二组试验鉴定结果 | 第25-27页 |
3.3 第三组试验鉴定结果 | 第27-31页 |
3.3.1 不同材料抗病性差异 | 第31页 |
3.3.2 CML270回交后代不同选系抗性差异 | 第31页 |
4. 讨论 | 第31-35页 |
4.1 人工接种病原菌种类的选择 | 第31-32页 |
4.2 玉米纹枯病抗性的表型特点 | 第32页 |
4.3 玉米纹枯病抗性标准问题 | 第32-33页 |
4.4 品种水平抗病性认识问题 | 第33页 |
4.5 玉米纹枯病抗病资源的拓展 | 第33-34页 |
4.5.1 进一步扩大对热带玉米种质材料的筛选 | 第34页 |
4.5.2 加强对西南地方种质的筛选 | 第34页 |
4.5.3 开展轮回选择集聚抗性基因 | 第34页 |
4.6 玉米纹枯病抗源转育与利用 | 第34-35页 |
5. 小结 | 第35-36页 |
6. 参考文献 | 第36-38页 |
第二章 玉米纹枯病抗性遗传及QTL定位 | 第38-105页 |
摘要 | 第38-39页 |
1. 文献综述及立题思想 | 第39-52页 |
1.1 纹枯病抗性的遗传 | 第39-40页 |
1.2 抗病基因定位研究进展 | 第40-45页 |
1.3 玉米抗病QTL定位研究进展 | 第45-46页 |
1.4 QTL的原理和方法 | 第46-48页 |
1.4.1 QTL作图原理 | 第47页 |
1.4.2 数量性状基因定位 | 第47页 |
1.4.3 几种代表性构图方法 | 第47-48页 |
1.5 QTL定位的应用 | 第48-51页 |
1.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51-52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52-59页 |
2.1 遗传分析试验材料及来源 | 第52-53页 |
2.2 QTL定位分析材料及方法 | 第53-59页 |
2.2.1 作图群体 | 第53页 |
2.2.2 田间试验及管理 | 第53-54页 |
2.2.3 接种鉴定 | 第54页 |
2.2.4 叶片取样 | 第54页 |
2.2.5 田间观察记载项目 | 第54页 |
2.2.6 病级与病情指数调查 | 第54-55页 |
2.2.7 性状统计分析 | 第55页 |
2.2.8 总DNA提取、纯化与检测 | 第55-56页 |
2.2.9 SSR分析方法 | 第56-59页 |
2.3 标记辅助选择材料和方法 | 第59页 |
3 试验结果 | 第59-82页 |
3.1 纹枯病抗性表型遗传分析结果 | 第59-61页 |
3.1.1 亲本间抗性表现 | 第59-61页 |
3.1.2 杂交后代抗性表现 | 第61页 |
3.2 纹枯病抗性QTL分析 | 第61-79页 |
3.2.1 性状统计分析 | 第61-63页 |
3.2.2 亲本间多态性标记的筛选 | 第63-68页 |
3.2.3 连锁图谱的构建 | 第68-70页 |
3.2.4 抗性基因的连锁分子标记筛选 | 第70页 |
3.2.5 QTL定位分析 | 第70-79页 |
3.3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 第79-82页 |
3.3.1 连锁标记的选择 | 第79-80页 |
3.3.2 连锁标记的鉴定 | 第80页 |
3.3.3 标记鉴定和表型鉴定的比较 | 第80-81页 |
3.3.4 纹枯病抗病选系产量配合力分析 | 第81-82页 |
4. 讨论 | 第82-89页 |
4.1 玉米纹枯病的遗传 | 第84-83页 |
4.2 对CML270抗源的再认识 | 第83-84页 |
4.3 玉米纹枯病抗病育种 | 第84-86页 |
4.3.1 玉米纹枯病抗病育种策略 | 第84页 |
4.3.2 玉米纹枯病抗病资源的发掘和筛选 | 第84页 |
4.3.3 纹枯病遗传模型和基因效应在育种中的应用 | 第84-85页 |
4.3.4 纹枯病抗病育种方法探讨 | 第85-86页 |
4.4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 第86-87页 |
4.4.1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要求 | 第86页 |
4.4.2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应用 | 第86-87页 |
4.5 QTL定位的可靠性 | 第87-88页 |
4.6 QTLs定位精确度的提高 | 第88-89页 |
4.6.1 QTLs初级定位精确度的提高 | 第88-89页 |
4.6.2 QTLs的精细定位 | 第89页 |
5. 结论 | 第89-91页 |
6. 参考文献 | 第91-104页 |
7、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承担项目及获得科技奖励及育成品种情况 | 第104-105页 |
致谢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