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 第1-14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简况 | 第10-11页 |
1.3 本文所做的工作 | 第11-12页 |
1.4 本文的内容安排 | 第12-14页 |
2 码分多址通信系统 | 第14-22页 |
2.1 CDMA的概念及模型 | 第14-15页 |
2.1.1 扩频及CDMA的基本概念 | 第14页 |
2.1.2 CDMA信号与信道模型 | 第14-15页 |
2.2 窄带CDMA系统 | 第15-18页 |
2.2.1 CDMA蜂窝移动通信网的特点 | 第15-16页 |
2.2.2 DS-CDMA的基本单元 | 第16-17页 |
2.2.3 窄带CDMA移动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 | 第17-18页 |
2.3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 | 第18-22页 |
2.3.1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的发展历史 | 第18页 |
2.3.2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TD-SCDMA标准 | 第18页 |
2.2.3 第三代移动通信的特点和基本特征 | 第18-19页 |
2.2.4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关键技术 | 第19-21页 |
2.2.5 第三代移动通信的目标 | 第21-22页 |
3 CDMA中的多用户检测技术 | 第22-44页 |
3.1 多用户检测引入的必要性 | 第22-23页 |
3.1.1 码分多址蜂窝通信系统中的干扰分析 | 第22页 |
3.1.2 克服多址干扰的主要措施 | 第22-23页 |
3.2 多用户检测的系统模型 | 第23-26页 |
3.2.1 多用户检测提出的基本思路 | 第23-24页 |
3.2.2 多用户检测的系统模型 | 第24-25页 |
3.2.3 多用户检测器的优缺点 | 第25-26页 |
3.3 多用户检测技术的分类 | 第26-27页 |
3.4 传统单用户检测器 | 第27-29页 |
3.5 最优多用户检测器 | 第29-32页 |
3.5.1 同步传输 | 第29-30页 |
3.5.2 异步传输 | 第30-32页 |
3.6 次最优多用户检测器 | 第32-38页 |
3.6.1 线性多用户检测器 | 第32-36页 |
3.6.2 非线性多用户检测器 | 第36-38页 |
3.7 多用户检测器的误码率 | 第38页 |
3.8 多用户检测技术的扩展 | 第38-39页 |
3.9 多用户检测对CDMA系统容量的影响 | 第39-42页 |
3.9.1 CDMA系统容量分析 | 第39-41页 |
3.9.2 仿真分析MUD对CDMA系统容量的影响 | 第41页 |
3.9.3 本节结论 | 第41-42页 |
3.10 本章小节 | 第42-44页 |
4 基于随机Hopfield网络和精简检测器的混合多用户检测器 | 第44-56页 |
4.1 人工神经网络 | 第44-45页 |
4.2 离散Hopfield神经网络 | 第45-47页 |
4.3 基于Hopfield网络的同步CDMA次最优多用户检测器 | 第47-50页 |
4.4 基于离散Hopfield网络多用户检测器的改进 | 第50-51页 |
4.5 基于迭代算法的精简检测器 | 第51-55页 |
4.6 基于随机Hopfield网络和精简检测器的混合多用户检测器 | 第55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5 计算机仿真及分析 | 第56-68页 |
5.1 MATLAB仿真软件简介 | 第56页 |
5.2 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56-57页 |
5.3 扩频序列的产生 | 第57-59页 |
5.4 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59-67页 |
5.4.1 多址干扰对单用户检测的影响 | 第59-61页 |
5.4.2 随机Hopfield网络(SHN)仿真参数的确定 | 第61-62页 |
5.4.3 基于神经网络的多用户检测器的仿真 | 第62-65页 |
5.4.4 基于精简检测器的多用户检测器的仿真 | 第65-66页 |
5.4.5 混合多用户检测器的仿真 | 第66-6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6 全文总结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附录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