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 第1-15页 |
1.1 个人信用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 第9-11页 |
1.1.1 个人信用制度的诠释 | 第9页 |
1.1.2 个人信用制度的发展 | 第9-10页 |
1.1.3 个人信用制度的效用 | 第10-11页 |
1.2 我国个人信用制度的现状 | 第11-12页 |
1.2.1 上海资信公司的成立 | 第11页 |
1.2.2 上海个人信用联合征信服务系统的建立 | 第11-12页 |
1.2.3 个人信用制度建设的试点到推广 | 第12页 |
1.3 构建我国个人信用制度的意义 | 第12-15页 |
1.3.1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12-13页 |
1.3.2 建立个人信用制度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 第13-15页 |
2 构建我国个人信用制度面临的问题 | 第15-21页 |
2.1 问题的表现形式 | 第15-17页 |
2.1.1 缺乏明确的个人信用记录 | 第15页 |
2.1.2 缺乏建立个人信用记录的相关资料 | 第15-16页 |
2.1.3 缺乏专业的个人信用评估机构 | 第16页 |
2.1.4 缺乏成熟的市场环境 | 第16页 |
2.1.5 缺乏法律、法规及配套政策的保障 | 第16-17页 |
2.2 问题的形成原因 | 第17-18页 |
2.2.1 社会经济的历史背景 | 第17页 |
2.2.2 传统文化和消费观念 | 第17-18页 |
2.3 问题的理论解释 | 第18-21页 |
2.3.1 节俭反论 | 第18页 |
2.3.2 持久收入/生命周期假说 | 第18-21页 |
3 个人信用制度的国际经验 | 第21-27页 |
3.1 美国的个人信用制度 | 第21-22页 |
3.1.1 个人信用记录公开化 | 第21页 |
3.1.2 强化债权保护 | 第21页 |
3.1.3 监控银行风险 | 第21页 |
3.1.4 信用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完善 | 第21-22页 |
3.2 日本的个人信用经验 | 第22-23页 |
3.2.1 个人信用信息中心的功能 | 第22页 |
3.2.2 在消费信贷中异军突起的金融公司 | 第22-23页 |
3.3 我国个人信用制度可借鉴的国际经验 | 第23-27页 |
3.3.1 成熟的制度体系 | 第23-24页 |
3.3.2 各具特色的管理模式 | 第24页 |
3.3.3 众多的业务机构参与者 | 第24-25页 |
3.3.4 种类多样的业务品种 | 第25页 |
3.3.5 完备的法律支持体系 | 第25-27页 |
4 构建中国的个人信用制度 | 第27-33页 |
4.1 建立明确的个人信用记录 | 第27-28页 |
4.1.1 实行个人信用实码制和计算机联网查询系统 | 第27页 |
4.1.2 建立个人账户体系 | 第27-28页 |
4.1.3 建立个人信用管理机构 | 第28页 |
4.2 建立科学的信用评估体系 | 第28-29页 |
4.2.1 建立科学、严谨的评价指标体系 | 第28-29页 |
4.2.2 培育专业的个人信用评估机构 | 第29页 |
4.3 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 第29-33页 |
4.3.1 建立个人信用制度的微观基础 | 第29-30页 |
4.3.2 深化相关配套体制的改革 | 第30-31页 |
4.3.3 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 | 第31-33页 |
附录: 美国信用管理的重要法律 | 第33-39页 |
1. 公平信用报告法 | 第33-34页 |
2. 平等信用机会法 | 第34-35页 |
3. 公平债务催收作业法 | 第35页 |
4. 诚实租借法 | 第35-36页 |
5. 公平信用结账法 | 第36-37页 |
6. 信用卡发行法 | 第37页 |
7. 公平信用和贷记卡公开法 | 第37-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0页 |
后记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