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及设备论文--自动化元件、部件论文--发送器(变换器)、传感器论文

中性载体PVC膜锂离子化学传感器的研究

引言第1-8页
第一章 锂离子化学传感器的基本理论及连用技术第8-35页
 1.1 锂离子选择电极第8-25页
  1.1.1 离子选择电极分析法的特点和离子选择电极的分类第8-10页
  1.1.2 锂离子选择电极的结构及响应基本原理第10-11页
  1.1.3 中性载体锂离子选择电极的响应机理第11-12页
  1.1.4 适宜于锂离子选择电极敏感膜的离子载体第12-20页
   (一) 开链酰胺类锂离子选择电极第13-15页
   (二) 冠醚类类锂离子选择电极第15-18页
   (三) 大环抗菌素类锂离子选择电极第18-19页
   (四) 稠环芳族衍生物为载体的锂离子选择电极第19-20页
  1.1.5 影响锂离子选择电极性能的主要因素第20-24页
  1.1.6 锂离子选择电极与流动注射分析(FIA)连用技术第24页
  1.1.7 锂离子选择电极的发展方向第24-25页
 1.2 光化学传感器第25-34页
  1.2.1 光化学传感器的发展概况第25-27页
  1.2.2 光化学传感器的特点第27-28页
  1.2.3 光化学传感器的分类第28-29页
  1.2.4 光化学传感器的结构与量测体系第29-30页
  1.2.5 离子交换体系的光化学传感器第30-34页
   (一) 离子交换体系的光化学传感器简介第30页
   (二) 离子交换体系的光化学传感器的响应原理第30-33页
   (三) 离子交换体系中的亲脂pH指示剂第33-34页
 1.3 结语第34-35页
第二章 中性载体PVC膜锂离子选择电极的研究第35-45页
 2.1 实验部分第35-36页
  2.1.1 主要仪器和试剂第35页
  2.1.2 电极膜的制备和电极的安装测试第35-36页
 2.2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36-44页
  2.2.1 锂离子选择电极的优化第36-39页
   (一) 离子载体的选择第36页
   (二) 阴离子定域体含量的影响第36-38页
   (三) 增塑剂(或膜溶剂)的选择第38页
   (四) 内参比溶液的选择第38-39页
  2.2.2 电极工作条件的选择第39-41页
   (一) 电极响应与缓冲溶液pH值的关系第39-40页
   (二) 电极的响应与缓冲溶液浓度的关系第40-41页
  2.2.3 电极性能考察第41-44页
   (一) 电极的选择性系数第41-42页
   (二) 电极响应的适用pH范围第42页
   (三) 灵敏度、测量范围和检出限第42页
   (四) 电极的重现性、稳定性第42-43页
   (五) 电极的响应时间第43页
   (六) 分析应用第43-44页
   (七) 电极的使用寿命第44页
 2.3 小结第44-45页
第三章 基于荧光内滤效应的锂离子荧光化学传感器的研究第45-62页
 3.1 传感器的响应原理第46-50页
  3.1.1 敏感膜中不含荧光试剂5,10,15,20-四苯基卟吩(TPP)时的情形第46-47页
  3.1.2 敏感膜中加入荧光试剂TPP后的情形第47-48页
  3.1.3 敏感膜的荧光强度与锂离子浓度的定量关系第48-50页
 3.2 实验部分第50-52页
  3.2.1 主要试剂和仪器第50-51页
  3.2.2 敏感膜的制备第51页
  3.2.3 传感器的安装测试第51-52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52-61页
  3.3.1 敏感膜组成配比的选择第52-53页
  3.3.2 传感器对锂离子的响应第53页
  3.3.3 传感器与缓冲液pH缓冲值的关系第53-54页
  3.3.4 传感器的性能考察第54-61页
   (一) 传感器的选择性第54-57页
   (二) 灵敏度、测量范围和检出限第57-59页
   (三) 传感器的稳定性、可逆性第59页
   (四) 传感器的响应时间第59-60页
   (五) 传感器的使用寿命第60页
   (六) 样品分析第60-61页
 3.4 小结第61-62页
结论第62-63页
致谢第63页
参考文献第63-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Excel工作簿的风险分析系统
下一篇:无约束手写数字识别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