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部分 绪论 | 第8-14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8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8-9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8-9页 |
(二) 实践意义 | 第9页 |
三、研究现状综述 | 第9-13页 |
(一) 现代大学制度及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内涵研究 | 第9-10页 |
(二) 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与高水平大学关系研究 | 第10页 |
(三) 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历史演进研究 | 第10页 |
(四) 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多元视角研究 | 第10-11页 |
(五) 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国际比较研究 | 第11-12页 |
(六) 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内容研究 | 第12页 |
(七) 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路径研究 | 第12-13页 |
四、现有研究的不足 | 第13页 |
五、研究目标及方法 | 第13-14页 |
(一) 研究目标 | 第13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六、研究的难点及创新点 | 第14页 |
(一) 研究难点 | 第14页 |
(二)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4页 |
第二部分 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历史轨迹 | 第14-21页 |
一、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初步发展时期 | 第15-17页 |
(一) 中华民国初期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初步发展 | 第15-16页 |
(二) 国民政府时期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曲折发展 | 第16-17页 |
二、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借鉴苏联教育模式的转折阶段 | 第17-18页 |
(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初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 第17-18页 |
(二) 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借鉴苏联模式阶段 | 第18页 |
三、文革时期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颠覆与破坏 | 第18-19页 |
四、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改革完善和探索提升阶段 | 第19-21页 |
(一)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改革完善 | 第19页 |
(二) 2000以来我国大学制度建设的探索提升阶段 | 第19-21页 |
第三部分 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理性反思 | 第21-26页 |
一、我国现代大学制度起源的反思 | 第21-23页 |
(一) 民国时期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制度起源 | 第21-22页 |
(二) 制度起源对今后大学制度建设的影响 | 第22-23页 |
二、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制度变迁的反思 | 第23-24页 |
(一) 中与西的博弈 | 第23-24页 |
(二) 政治与学术的博弈 | 第24页 |
(三) 理想与现实的博弈 | 第24页 |
三、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制度化路径反思 | 第24-25页 |
四、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路径转向与路径依赖的反思 | 第25-26页 |
第四部分 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路径选择 | 第26-32页 |
一、坚持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连续性,摆脱激进思维,走渐进变迁之路 | 第26-27页 |
(一) 激进的制度变迁容易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 第26页 |
(二) 激进的制度变迁需要高昂的强制成本 | 第26页 |
(三) 激进的制度变迁损害了制度的连续性,进而使人们丧失对制度的信心 | 第26-27页 |
二、坚持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开放性,增强制度弹性,避免制度刚性 | 第27-28页 |
三、坚持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本土性,坚持国际视野,乘持本土情怀 | 第28-29页 |
四、坚持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原发性,注重互动博弈 | 第29-30页 |
(一) 设计者的有限理性与信息不完全 | 第29-30页 |
(二) 设计者设计的博弈规则与参与者的博弈规则可能不一致 | 第30页 |
(三) 设计者的意识形态刚性可能阻碍制度创新 | 第30页 |
五、避免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走向两极—制度神话与制度虚无 | 第30-32页 |
结语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7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37-38页 |
致谢 | 第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