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一部分 引言 | 第7-13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7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7-10页 |
(一) 国外研究状况及分析 | 第8页 |
(二) 国内研究状况及分析 | 第8-10页 |
三、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一) 文献法 | 第11页 |
(二) 比较分析法 | 第11页 |
(三) 历史研究法 | 第11-13页 |
第二部分 大学教育家校长语义阐述 | 第13-19页 |
一、大学 | 第13页 |
二、教育家 | 第13-15页 |
(一) 教育家的含义 | 第13-14页 |
(二) 教育家的界定 | 第14-15页 |
三、大学校长 | 第15-16页 |
(一) 校长 | 第15-16页 |
(二) 大学校长 | 第16页 |
四、大学教育家校长 | 第16页 |
五、大学教育家校长的素质特征 | 第16-19页 |
第三部分 我国大学教育家校长生成的缘由 | 第19-23页 |
一、国家的发展创新需要教育家校长 | 第19页 |
二、大学管理的现状需要教育家校长 | 第19-20页 |
三、大学的管理特殊性需要教育家校长 | 第20-21页 |
四、大学的根本性变革需要教育家校长 | 第21页 |
五、高等教育管理理论的发展创新需要教育家校长 | 第21-23页 |
第四部分 我国大学教育家校长生成的可行性分析 | 第23-28页 |
一、我国政府为大学教育家校长的生成提供了环境保障 | 第23-24页 |
二、国家的人才储备为大学教育家校长的生成提供了资源条件 | 第24页 |
三、历史条件和国际交流为大学教育家校长的生成提供了经验支持 | 第24-25页 |
四、大学的改革发展为大学教育家校长的生成提供了舞台支撑 | 第25-26页 |
五、社会公众,特别是大学师生的期待为大学教育家校长的生成提供了精神支援 | 第26-28页 |
第五部分 我国大学教育家校长生成的制约因素 | 第28-33页 |
一、我国传统文化观念的限制 | 第28-29页 |
(一) “官本位”的文化思想制约 | 第28页 |
(二) 传统文化中教育的弱势地位影响 | 第28-29页 |
(三) 中庸保守之道的思想禁锢 | 第29页 |
二、现今不良的教育环境影响 | 第29-30页 |
(一) 繁杂事物的干扰 | 第29页 |
(二) 功利化的影响 | 第29-30页 |
(三) 教育资源的制约 | 第30页 |
(四) 大学内部关系的制衡 | 第30页 |
三、我国现行的教育管理问题 | 第30-31页 |
(一) 大学外部管理的制约 | 第30-31页 |
(二) 集体领导的影响 | 第31页 |
(三) 校长选拔模式的制约 | 第31页 |
(四) 大学校长任期制度的负效应 | 第31页 |
四、大学校长的素质影响 | 第31-33页 |
(一) 业务知识的欠缺 | 第32页 |
(二) 工作能力的不足 | 第32-33页 |
第六部分 我国大学教育家校长生成的路径对策 | 第33-38页 |
一、寻求大学校长的教育认知 | 第33页 |
二、改革完善大学校长选拔任用制度 | 第33-34页 |
三、建立健全大学校长培训体系 | 第34-35页 |
四、确立大学教育家校长评价标准 | 第35页 |
五、改善大学校长治校的内外部环境 | 第35-36页 |
六、加强大学校长的国际交流合作 | 第36-38页 |
结语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2页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第42-43页 |
致谢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