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绪论 | 第9-13页 |
·先锋作家的界定和选择的根据 | 第9-12页 |
·着眼于他们的长篇来加以考察的意义 | 第12-13页 |
1. 新世纪文学的含义和先锋小说家创作转变的原因 | 第13-21页 |
·“新世纪”及“新世纪文学”的含义 | 第13-16页 |
·时间所指 | 第13-14页 |
·与“后新时期文学”、“新时期文学”、“传统文学”的关系 | 第14-15页 |
·“新世纪文学”的主题和表现手法、生产方式及接受方式更加多样化 | 第15页 |
·“新世纪文学”的处境和历史使命 | 第15-16页 |
·影响先锋小说家创作转变的原因 | 第16-21页 |
·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文学生产机制的转变及时代审美心理的变化 | 第16-18页 |
·作家对自我重复、曲高和寡的克服 | 第18-19页 |
·作家步入中年后的创作心理原因 | 第19-21页 |
2. 价值取向上:“先锋”向“大众”靠拢 | 第21-30页 |
·题材选择 | 第22页 |
·叙述立场和话语风格 | 第22-25页 |
·精神特质 | 第25-30页 |
3. 文学观念上:形式主义向现实主义靠拢 | 第30-42页 |
·人物塑造更立体鲜明 | 第30-33页 |
·情节更具可读性与现实性 | 第33-34页 |
·放弃极端的形式实验后仍不变的精神先锋性 | 第34-41页 |
·颠覆成规,消解正史,对客观历史真实的质疑 | 第34-36页 |
·用宿命感消解了“主体性神话” | 第36页 |
·消解了乌托邦神话、理想主义的神话 | 第36-37页 |
·用另类方式塑造革命者形象,颠覆了英雄神话 | 第37-41页 |
·悲观主义、虚无主义、绝望感更加淡化 | 第41-42页 |
4. 艺术方法上:西方现代技巧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 第42-48页 |
·语言:回归民间和回归传统的倾向 | 第42-43页 |
·叙事形式:中国古典小说营养和西方现代技巧的融合 | 第43-46页 |
·精神资源:对中国传统精神和文化资源的吸纳 | 第46-48页 |
5. 结语 | 第48-50页 |
·对变或不变的评价 | 第48-49页 |
·先锋作家在当下的困境与出路问题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