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导论 | 第8-13页 |
(一)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二) 研究现状综述 | 第9-11页 |
(三) 研究思路和论文框架 | 第11-12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一、政府信用的一般理论分析 | 第13-24页 |
(一) 政府信用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 第13-17页 |
1. 政府信用的内涵 | 第13-14页 |
2. 政府信用的构成要素 | 第14-17页 |
(二) 政府信用的理论渊源 | 第17-21页 |
1. 社会契约论 | 第17-19页 |
2. 委托——代理理论 | 第19-20页 |
3. 交易成本理论 | 第20-21页 |
(三) 政府信用的评价标准 | 第21-24页 |
1. 政府行为的法治化程度 | 第22-23页 |
2. 政府决策的民主化程度 | 第23页 |
3. 政府政策的稳定程度 | 第23页 |
4. 政府公务员的行政道德水准 | 第23-24页 |
5. 政府服务的满意程度 | 第24页 |
二、当前我国地方政府信用缺失的体现及其危害 | 第24-34页 |
(一) 地方政府信用缺失的体现 | 第25-30页 |
1. 政府决策的随意性 | 第25-26页 |
2. 政府不能有效履行其职能,滥用职权 | 第26-28页 |
3. 地方保护主义问题突出 | 第28页 |
4. 政府公务员违法行政 | 第28-29页 |
5. 行政腐败蔓延 | 第29页 |
6. 公务员信用意识薄弱 | 第29-30页 |
(二) 地方政府信用缺失带来的危害 | 第30-34页 |
1. 行政成本上升,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 | 第30-31页 |
2. 行政效能低下,阻碍社会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 第31-32页 |
3. 投资软环境恶化,抑制地方发展 | 第32-33页 |
4. 社会低信用均衡,破坏传统美德 | 第33-34页 |
三、我国地方政府信用缺失的原因分析 | 第34-46页 |
(一) 政府的角色定位不准是导致地方政府信用缺失的重要根源 | 第34-38页 |
1. 政府角色缺位中的地方政府信用问题 | 第35-36页 |
2. 政府角色越位中的地方政府信用问题 | 第36-38页 |
(二) 政府的利益驱动是导致地方政府信用缺失的内在原因 | 第38-42页 |
1. 地方政府自利性 | 第40页 |
2. 部门之间利益冲突 | 第40-41页 |
3. 政府官员对利益的追求 | 第41-42页 |
(三) 政府自身能力局限是导致地方政府信用缺失的现实基础 | 第42-46页 |
1. 政府财政能力不足 | 第43-44页 |
2. 行政运作效率低下 | 第44-45页 |
3. 意识形态动员能力的弱化 | 第45页 |
4. 制度能力的短缺 | 第45-46页 |
四、加强我国地方政府信用建设的对策 | 第46-55页 |
(一) 政府以身作则,加强自身信用建设 | 第47-52页 |
1. 加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 | 第47-48页 |
2. 完善行政权力运行机制 | 第48-50页 |
3. 树立责任行政理念 | 第50-51页 |
4. 推进政务公开 | 第51-52页 |
(二) 政府加强宏观指导,推进社会信用建设 | 第52-55页 |
1. 建立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 | 第52-53页 |
2. 促进民间信用中介机构的建设与管理 | 第53页 |
3. 强化政府监督,完善诚信奖惩机制 | 第53-54页 |
4. 加强信用宣传教育和信用文化建设 | 第54-55页 |
结论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后记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