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论文--数学论文

数学问题解决视觉化教学策略研究

中文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11页
第1章 前言第11-15页
   ·问题的提出的背景第11-13页
     ·理论依据第11-12页
     ·现实需要第12-13页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3页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3-14页
     ·理论研究的内容与方法第13-14页
     ·实践研究的内容与方法第14页
   ·研究过程第14页
   ·研究成果第14-15页
     ·理论研究的成果第14页
     ·实践研究的成果第14-15页
第2章 数学表征研究综述第15-25页
   ·数学表征的含义、类型与作用第15-19页
     ·表征与数学表征的含义第15-16页
     ·数学内在表征的类型与作用第16-17页
     ·数学外在表征的类型与作用第17-18页
     ·数学多元表征的含义与功能第18-19页
   ·数学视觉化表征研究第19-25页
     ·数学视觉化表征的含义第19-20页
     ·数学视觉化表征的类型及作用第20-22页
     ·视觉化表征研究的背景第22-24页
     ·数学视觉化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第24-25页
第3章 数学问题解决表征的研究综述第25-35页
   ·问题解决的基本模式研究第25-28页
   ·有效问题表征的特征第28-29页
   ·问题表征与视觉化表征关系的研究第29-30页
   ·视觉化表征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第30-35页
     ·拓展思维的空间第30-31页
     ·促进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第31-32页
     ·协调学生错误的潜在假设第32-34页
     ·优化学生数学认知结构第34-35页
第4章 数学问题解决视觉化的教学策略第35-50页
   ·认知负荷理论及其启示第35-37页
     ·认知负荷理论及其基本观点第35-37页
     ·认知负荷理论的启示第37页
   ·问题解决视觉化教学策略的探讨第37-50页
     ·将问题隐含的条件视觉化第37-40页
     ·将解题的思想方法视觉化第40-43页
     ·促进和增强学生的自我监控第43-47页
     ·信息打包策略第47-50页
第5章 视觉化教学策略的实证研究第50-67页
   ·实验方法第50-52页
     ·实验目的与假设第50页
     ·被试概况第50页
     ·实验材料第50-52页
   ·实验设计第52-53页
     ·实验模式第52页
     ·实验的自变量特征第52页
     ·实验的因变量第52-53页
     ·实验无关变量的控制第53页
   ·实验过程第53-54页
     ·实验准备阶段第53页
     ·实验时间与次数第53页
     ·实验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第53-54页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54-57页
     ·《椭圆应用1》的教学实验结果与分析第54-56页
     ·《椭圆应用2》的教学实验结果与分析第56-57页
   ·讨论第57-66页
     ·实验结果的总体情况第57-58页
     ·实验班后测成绩显著高于控制班的讨论第58-63页
     ·实验班的认知负荷显著低于控制班的讨论第63-66页
   ·结论第66-67页
第6章 研究结果与思考第67-68页
   ·研究结果第67页
     ·理论研究的结果第67页
     ·实证研究的结果第67页
   ·研究思考第67-68页
     ·在研究面窄,需要进一步拓展第67页
     ·加强预实验工作的思考第67-68页
【参考文献】第68-73页
附录1:《椭圆概念1》学习材料样例第73-74页
附录2:随机访谈学生的书面提纲第74页
附录3:延后访谈提纲第74-75页
附录4:《椭圆应用1》前测卷第75页
附录5:《椭圆应用1》后测卷第75-76页
附录6:《椭圆应用2》前测卷第76页
附录7:《椭圆应用2》后测卷第76-77页
附录8:《椭圆应用2》的完整教学案例第77-85页
附录9:《椭圆应用2》后测卷对比分析第85-94页
致谢第94-95页

论文共9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改善高中生数学认识信念的教学策略研究
下一篇:机械能教学困难的原因:一个多角度的考察